赖清德强化「两国论」定位,对中更强硬的川普胜选可能性不小,危机四伏的台海情势下,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申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象徵未来5到10年和统路线不变,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台海注入确定性。不过,三中全会对大陆对台政策的启示,应不止于此。
官方不通 民间更应交流
三中全会之所以重要,在于「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歷史性决策,此后中央权力下放地方、政府权力下放市场,谱写大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奇蹟。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论述,本届三中全延续上述主题,就完善市场经济提出进一步改革措施。
政府是「看得见的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中共改革开放的重心。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意味中共高层意识到,单靠政府计画、管制,难以获得经济健康发展与财富持续积累,只有发展市场经济,企业平等参与竞争,经济才有动力、社会才有活力、国家才会强大,政府则扮演完善法治、促进社会公正、保障企业和人民权益等角色。
上述道理,放诸两岸关系亦然。1949年以来,官方和民间构成两岸关系发展的「两只手」。毛蒋时期,两岸敌意高筑,但民间仍有人千方百计透过第三地来往,书籍、音乐等文化产品也能透过地下管道相互影响。到了1980年代,两岸冰山终于被一次次民间交流行动融解,包括民进党前身党外人士的参与;1990年代后,台商西进蔚然成风,两岸交流蓬勃发展;2008至2016年,两岸建立政治互信,大交流、大合作盛况空前。
两岸问题本质是政治,但每当两岸关系陷入困局,突破的力量都来自民间,同时,两岸关系发展的动力也源于民间;反过来,一旦民间关系恶化,政治对抗必然激烈。以2016年民进党执政的8年多为例,直至新冠疫情前,两岸还保持大规模、双向民间交流,虽然官方协商中断、政治摩擦频发,但整体尚能保持稳定。
转捩点出现在2020年,疫情导致两岸民间「断流」,陆客清零、陆生归零,大陆「仇台武统」高涨,台湾「反中抗中」浓烈,两岸关系跌至谷底。好在大陆网路经济、社群软体于疫情期间逆势起飞,抖音、B站、小红书「占领」了台湾人,尤其是新世代生活,绕过两岸之间由传统媒体、政治人物构筑的认知壁垒,对大陆社会刮目相看。去年疫情解封后,儘管两岸当局依旧不睦,但台湾民眾登陆络绎不绝,民间联结仍能发挥维稳避战的功能。
转向亲中 东南亚可借鑑
类似脚本,近年在东南亚悄然上演。东南亚长期亲美、对中国心存疑虑,但过去10年随着大陆经济发展,及中国-东协自贸市场的深化,陆资、陆企及电商、手机、软体在东南亚大量普及,民眾对大陆的态度开始转负为正,民调显示,东南亚民眾对中国好感度已超越美国。这说明市场和民间的力量,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民眾对大陆的正面认知。
台湾出于政治因素,对大陆资本、商品设下重重障碍,服贸、货贸搁置至今。大陆当然想「入岛」,但希望「政治先行」,只愿意和有共同政治基础的政党交往,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发展经贸和民间交流。大陆不愿意和民进党交往,成为民进党操控选民「反中」的利器,民进党不在乎两岸关系,两岸关系愈糟,民进党愈容易操控「反中」,形成恶性螺旋,长此以往,将是两岸中国人的悲剧。
顺势思考,三中全会「开放」的精神,恰恰是对台应有的新思维:让民间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官方的作用。那么就不必拘泥民进党政府的单边言行,大胆推动两岸民间交流。例如,从「讨价还价式」的两岸观光拉锯中走出,恢復疫情前行之有效的大陆团客、自由行赴台手续申办,并有序恢復陆生赴台申请。
陆客、陆生能否恢復来台,是两岸民间双向交流的重要指标,也是外界观察大陆和统信心与定力的「活指标」。两岸关系人民力量沛然莫之能御,只要大陆动起来,民进党挡不住、也不敢挡。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