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返白宫,关税保护主义再度引发全球化争论,从最早的全球化、疫情后的去全球化,再到川普2.0时代是否宣告全球化已死。事实上跨国贸易和全球化早已是回不去的现状,全球化可能转型或调整,但绝不会消失,全球经济正从一体化走向多中心或区域化、数位化的模式。台湾以外贸立国,必须随时因应全球化政策的调整转型。
本地化 调整供应链布局
简单说,过往全球化强调的是全球劳动分工和最低成本生产,也就是世界工厂的概念,但新的全球化趋势,则是更着重供应链安全、环境永续及国家主权需求,成本不再是唯一考量,而是各种政策、政治衡量下的结果。在相关过程中,台商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供应链的调整和迁移。毕竟对于企业而言,设厂投资并非难事,但要移动整条供应链绝不是一件小事,除了考虑成本、市场需求和商机,部分关键技术的供应链如何调整,甚至与国家政策有关,换言之,厂商没办法百分之百以自由意志决定,这也是全球化2.0时代最大的挑战。
回到有「关税人」之称的川普,其财经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透过贸易保护主义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透过诸如高关税、限制进口和促进本国制造业等核心做法,缩小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保护美国本土产业,并藉此重塑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也因此有人认为川普主义并不仅是美国至上,而是美国唯一。
川普的保护主义说好听点是踩着别人上位,说难听则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可能引发的效应,包括中美对峙下供应链持续去中化,特别是先前厂商为分散风险喊出「中国+1」,也就是在中国外另设供应链,包括东协和有美国后花园之称的墨西哥都属于「+1」地点。
但依川普近期提出的关税政策来看,中国+1或+N都不是川普想要的答案,「1+美国」才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真正解答。也就是说,厂商供应链布局必须优先考虑投资美国,替美国创造最大利益,才符合被美国视为朋友和不必加徵关税的条件,这也是川普2.0或全球化2.0时代,厂商要思考的一大议题。
随着美国採取高关税、限制进口等保护政策,全球贸易体系和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挑战,全球化的理念也受到挑战,确实已有一些国家和企业重新思考全球化策略,转向本地化生产,优先考虑本国经济稳定与安全,将全球化发展的重心从追求低成本转向风险管控。
高关税 掌握关键的技术
举例来说,传统制造业比较容易受到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部分国家和企业因而将资源改投数位经济和服务业,相关趋势也反映在近年各国数位化和科技创新产业都在加速成长,与此同时,也让全球化范畴逐渐转变,除了过往制造业为主的国际贸易,以数位技术驱动的新全球化也正在成型。
全球化并非一条路走到死的单向道,除了科技创新和川普保护主义等变素干扰,包括欧盟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和全球最低税负制(GMT)也都在促使全球化质变,从过往的1.0时代走向全球化2.0。各国争相抢税、抢链、抢投资,将是厂商在全球化2.0无可迴避的僵局。
在此过程中,台厂难道只能随波逐流,束手无策?答案倒也未必。以高关税为例,衝击的是复制度高、能当地生产和可取代的商品,像是纺织、汽车等,如果面临高关税,购买端自然会选择转向;但对于关键技术商品,例如台积电先进制程的晶片,就算关税拉得再高,美国AI厂商咬牙也还是得买。
从这个观点来看,川普的高关税在一般商品上惩罚的是外销至美国的厂商,但把概念换到不可取代的关键技术或高端战略商品,高关税下苦的是美国的业者,因为关税势必反映在售价,美厂若高度依赖相关商品且没办法找到取代品,势必就得要忍受高关税的代价。
进击是最好的防御,台湾百工百业面对全球化2.0衝击,不可能单靠一套剧本就想全身而退,对传产而言,在地化生产或把市场拉回区域内,以近程取代远端,是较为稳妥的方式;至于高科技业或战略产业,最佳策略是持续研发、升级,站在领先地位才能成为全球化食物供应链的顶端而非被猎食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