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宪政原理是我们共同遵守的信念,站在权力分立及五权相互合作的情况下,究竟是立法有民意?还是行政有民意?如果为了朝野政党的利益而牺牲了民主的原则及宪政的态度,靠着恐吓及似是而非的言论加上媒体宣传来操作认知作战,只会斲伤台湾民主,破坏宪政秩序。这一波立院朝野的角力战,双方两败俱伤,其实真正受伤的是台湾的民主及宪政秩序,真正撕裂的是台湾社会的团结与人民对公权力的信任,我们应当回归问题的本质。

公民团体在立法院外发起「冬季青鸟在台北」行动,要求退回法案。民间团体提出四大诉求包括第一,批判傅昆萁毁台乱台,瘫痪民选政府,企图让台湾黎巴嫩化;第二,批判翁晓玲版《宪法诉讼法》;第三,批判许宇甄版《选罢法》;第四,盘点5名北市立委推动哪些民主倒退法案。这些诉求都是针对人,而非针对法案内容本身,根本没有理性讨论的空间。

不久前,立法院排定三读通过选罢法、宪诉法、财划法三大法案。因修正内容引发诸多争议,引发朝野于院内及院外发生激烈衝突,不只各党立委为此挂彩受伤,所谓的民团也号召青鸟上街头。究竟选罢法?宪诉法?财划法到底争议的内容是什么?实有探讨及厘清的必要。

这些争点中包括现行罢免法制度有「双低」缺失,成案条件低、通过门槛低,针对第75条及第90条修正,其修正的重点包括:公职人员就职未满1年者「不得为罢免之提议与连署」、罢免同意票数须高于当选票数(加一条款)、民眾连署罢免需附上身分证影本(连署加严)及投票日前禁止公布选举民调时间从前10日缩短为前3日;罢免虽然是人民的政权之一,但罢免也不是儿戏,轻率为之或是成为落选者不认输的理由,否则朝野永无寧日,对任何政党都是困扰,罢免既然非儿戏也非意气之争,那么增订罢免案连署人连署时须「检具身分证影本」,以防有心人士假冒罢免等,应当可以接受才是。

对于宪诉法,一堆律师站出来反对,平心而论,宪诉法乃系提高大法官评议门槛,将大法官「现有总额」人数改为「法定15人」,避免出现仅三、四位大法官即形成多数意见的极端情形,并主张将宪法法庭决议与暂时处分裁定门槛,从现行大法官「现有总额过半同意」调高至「现有总额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毕竟大法官所裁示皆为重大宪政争议案件,宪法判决涉及到人民基本权利,也涉及到国家重要机关、组织制度的变革,必须谨慎为之,这有何错之有?如少数大法官就能做成重要的宪法解释,无法真正反映多元意见,变成少数杯葛,也不利宪政秩序的稳定。毕竟提高表决门槛,代表大家是共同做成解释,较具高度的民主正当性。

至于,争议性及谣言最多的财划法,不惜用财划法恐吓学童。事实上,财划法争议聚焦于中央与地方财源怎么分配?由于财划法中央与地方财源分配机制长达25年未随情势修正,蓝白主张应配合地方改制有所更动,建议将中央分配给地方的税收比例从25%提高至40%(最多释出6612亿元),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源;而民眾党团版本提出,中央多拨补2700亿给地方政府,另提出成立「分配委员会」等措施。民进党立院党团直言,此举恐导致中央可支配预算削减至1157亿,大幅衝击国防、社福、社宅等重要预算,摧毁国家财政,后果不堪设想。针对事权分配则认为,地方政府在争取更多预算时,应平衡讨论部分事权回归地方,否则中央如何兼顾如0到6岁少子化补助、长照社福、教育等政策?

实际上,扩大统筹分配税款规模,主张中央应把精省修法后,多拿的15%收入还给地方。为达到此扩大规模,将原由中央分配所得税收10%、营业税收40%给地方政府的规定,改为所得税25%、营业税100%分给地方。土地增值税回归地方,原仅直辖市可100%留用徵起收入,其余各县市有20%须缴由中央统筹分配,国民党版本提出,未来该项税收一律100%全归地方。中央统筹分配税款公式统一,现行直辖市、县市及乡镇市等各级地方政府的分配税款指标复杂不一,应统一订出全台22县市的分配公式;普通统筹分配税款重分配:主张将普通统筹分配税款其中的15%,分配给非六都的16县市;11%由直辖市及其余各县市均分;67%按22县市占全台人口比例分配;其余4%分配给县辖各乡镇市、3%保留给首都台北市。如何分配税款规模是专业性的问题,非民粹性及情绪性的问题,朝野应当理性坐下来协商,哪有甚么修正后就没钱或由地方自己出钱等情绪性言论呢?

根据财政部指出,新法波及层面包括扩大城乡差距、国防与捷运兴建等眾多预算都将受影响;另外还有部分精省后由中央承接的业务,未来可能也必须回归地方办理。然国民党则强调,修法是让税收回归地方,且近年中央超徵情况严重,须多划分给地方的3753亿只是九牛一毛,根本不会影响国防、防灾、交通等预算。

需要厘清的是,立院的生态是由台湾民眾及政党票一票票所累积的,怎么会没有民意呢?如果少数都靠着街头社会运动及体制外的抗争,那么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如何维持?如果不副署不签名,那才是真正宪政走向专制独裁的危机。前有南韩之例可鑑,违背宪政基本原则的诉求是无法得到国际的认同及讲道理者的信服。

总之,动辄走向街头抗争路线并非民主的常态;民进党在掌握行政权后,应当是努力争取民眾支持,争取立法院多数才是正办;丑化立院,是对政治现实的情绪;更不要认知作战,将反对者打成中共同路人,这和大陆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粹就是基于民主政治的核心精神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过去民进党居于国会多数时不尊重在野党,一路蛮干到底,居于国会少数时不服从多数,拒不接受国会决议,甚至寻求街头抗议路线,企图以抗议者瘫痪议事,这都是当前民主的危机。

仔细想想回归理性,赖总统难道不知道国会监督执政在民主国家是常态,若拒不接受国会决议,才是违背权力分立的原则;赖总统口中所说须以「更大的民主」来解决,难道就是执政党发动的群眾运动?民粹式语言及动作是无法用来作为合理追求宪政价值的理由。过去8年,民进党仗着执政大权与国会多数辗压在野党,如今民进党陷于少数,但仍透过全面执政时代通过的大法官护航,推翻代表最新民意的国会改革法案,几乎全数条文被宣告违宪,这与民主精神是相互违背;如今又抗拒代表多数民意的立法院决议,难道少数执政的民进党要行专制独裁?

因此想想,台湾朝野的差距竟是如此的巨大,台湾的团结成为一句空话,没有讨论及妥协的空间,在各种平台上散布着不实的资讯,如果中华民国宪政秩序是台湾目前朝野少数维持的共识,那么我们应当想想,我们的动作是否正一步步摧毁这少有的共识呢?

(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少数 #罢免 #大法官 #宪政 #财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