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以立院少数席次执政,仍然一如往昔全面执政时代的心态与作法,垄断政策、法案、人事与预算的决策,拒绝与居多数席次的在野党协商,将民主政治应然的折衷与妥协精神践踏在地,两院关系因而陷入僵局,朝野关系随之持续恶化。不仅如此,民进党还意图削弱在野势力,一方面筹谋发动罢免在野党立委,企图通过补选由本党人士取而代之,翻转立法院朝小野大的结构;另一方面则利用掌权之便,对在野政要进行司法调查与起诉,以丑化其形象,弱化其实力。

打击在野 绿营操弄司法

柯文哲遭北检侦办及起诉,虽然事出有因,但从侦办过程与起诉内容解析,却可发现北检怀有高度政治用心,经由司法程序丑化柯文哲,民进党藉以争夺其支持群眾,削弱在野力量,同时壮大自己的执政能量。儘管羁押近4个月后遭交保,检方随即抗告成功。诚如总统府资政谢长廷所说,柯收贿案证据确实薄弱一点。制造舆论审判变成法庭斗争的重要一环。

柯文哲在金钱问题的处理上有可疑与可议之处,给了民进党借题发挥的运作空间,检调也适时介入侦办,但歷经近4个月羁押,对于最关键的受贿指控,起诉书却无直接证据,多是推论之词。既然没有一刀毙命的贪污证据,亦未查出柯文哲收贿的金流,却仍求以重刑,加害之心昭然若揭。如果承办的检察官不是有政治介入的干扰,柯应不至于遭此羞辱。由于缺乏坚实证据,官司最后结局尚难断定。

民进党打击在野政要无所不用其极,而司法就是悬在头上的大刀,随时落下,在野政要必须清廉自持,否则极可能成为执政当局的整肃对象。柯文哲过去以良心、清廉之名号召成立的民眾党,现在却被北检抹上贪瀆的阴影,对在野党是很大的一次教训。经过这件收贿疑案,在野党不论是地方首长或是民意代表,着实要注意是否绝对清廉,未来如何确实笃行廉政,不留下任何把柄,否则高虹安和柯文哲就是殷鑑。

民眾党指控执政当局对柯文哲遂行政治迫害,确实是斧凿斑斑。在侦办过程中,北检一再违背「侦查不公开」的原则,屡将各种讯息及细节外泄给绿营媒体,舆论一再批评,北检仍照泄不误,足可证明其为丑化柯文哲的政治操作。面对这种恶意操弄手法,在野党应确信当局斗争之心炙烈,寄望民进党尊重与妥协的念头恐都是不切实际的。

深耕小草 反制民进党

蓝白两党单独都未能掌握过半席次,如果不能通力合作,携手共同对抗执政党,别说是监督了,所有通过的法案都会遭到各种手段封杀,国会改革案如此,新近通过的《财划法》等3法亦可能如此。执政党随时都想借题或是施利来分化在野党,如果不能坚定全面合作的决心,或者妄想图谋己利而背弃联盟关系,则必然给执政党见缝插针的空间。

台北地方法院29日重开羁押庭,检方强调柯仍是党主席,有可能与已在此案作证的民眾党籍人士串证,这很显然是政治操作。柯文哲抱怨,整个民眾党几乎都被传唤过,「检方杀红眼,太有针对性」。不过他也知道情势所迫,「必须辞党主席,不然党会无法运作。」他希望法官给他1个星期的时间,办理党务交接,而且他也指定了接任人选,「请黄国昌帮忙」。

民眾党成立以来,在柯文哲的政治性格主宰下,基本上是一人政党,柯文哲涉案之后,是否辞卸党主席职务关系民眾党的发展。若柯文哲辞职,由党团总召黄国昌接任,他和柯文哲同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毛病,能单打独斗但拙于整合团队和整体战略,这样的政党如何能统合眾力而成其大?

如果民眾党未来不能转型成为有共同理念而能同心协力奋斗的政党,则其发展空间必将有局限性。柯文哲之后,不论任何人接棒,都要缩小自我、放大团队,以眾志成城的模式成就事功。

柯文哲涉案发展至今,民眾党如今资产大量流失,目前最珍贵的资源在于年轻人认同者眾,这也是在野联盟最大价值所在。民眾党应该深耕小草,提供年轻人目标并替他们争取社会资源,解决生活困境;另外则应反制民进党的台独走向,拆除台海可能爆发战争的引信,让年轻人能够安身立命。这应该是民眾党当前的重要课题。

#中时社论 #民眾党 #柯文哲 #在野党 #北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