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赖清德宣布今年推行「2025城镇韧性演习」,试图整合过去的「万安」与「民安」演习,表示要与国际上的演习代号接轨,要让世界了解台湾的努力。但是所谓「城镇韧性演习」,是否能够达到一体适用的具体效果,从天灾威胁到威权扩张,甚至还能强化韧性,难道是继40万民力后的民防进化论?
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甫才进行首次「桌上推演」,认定「城镇韧性演习」可以因应国内外情势的瞬息万变,还能抵御全球威权国家持续合流,进而促成维繫第一岛链的和平稳定。「城镇韧性演习」如何转型为更全面的韧性体系尚未验证,这项政策目标恐将面临实务挑战与结构矛盾,尤其在不依赖国军的执行能力、中央地方协调机制整合落差,以及政治宣传下缺乏明确目标,如何能让民防真正发挥效益?
赖清德强调此次演习将「完全不依赖国军支援」,试图凸显民防与灾防体系的自主能力,综观台湾的民防与灾防系统目前尚未成熟,尤其在基层执行能力与整体战术上,仍然存有配套措施的根本问题。例如,基层民防单位多数缺乏足够的人力、装备与训练,仅能应付一般性任务,难以处理复杂的高度危机。同时,各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常因分配限制而呈现不均,地方政府在灾害发生时如何及时调度,缺少国军恐怕扩大危机应对难度。
「城镇韧性演习」将战略物资盘整作为演习重点,但在回顾台湾危机处理的调度问题屡见不鲜,例如COVID-19疫情期间,口罩分配与疫苗配送的延误与错误数据暴露了物资管理的体系漏洞,一旦演习中的战略物资盘整流于形式,未能真实反映实际需求与资源现况,不仅无法建立有效的调度量能,反而可能恶化情势,进而削弱「城镇韧性演习」的具体成效。
「城镇韧性演习」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但过去经验显示双方在资讯传递与资源调度上存在明显的不对称,例如去年康纳颱风救灾进度,出现中央带头批评地方政府的分化言论,却未提供资源予以协助。这种结构性矛盾若未解决,恐在「城镇韧性演习」中被放大。民防角色陷入政治正确,一旦资源分配与应变决策陷入混乱,尤其在高压情境下,中央地方如何展现整体韧性。
现代威胁已不仅局限于传统军事攻击,资讯战与心理战逐渐成为重要手段,中央与地方如何共同因应假消息的传播,一旦造成民眾恐慌与社会分裂,恐让敌对行动的首波目标得逞。然而,在现有的常态演习规划中,如何模拟这些情境并验证社会的应对能力尚不明确,若演习无法涵盖也将失去提升台湾防卫韧性的真正意义。
「城镇韧性演习」已经沦为结合国防、民生、灾防与民主的「民防2.0」,从「民防人数」进阶到「民防目标」,却无明确的行动指南,例如演习中如何平衡军事威胁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够同时提升民生与国防能力,恐将导致演习流于形式,背离实质韧性的提升手段,甚至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城镇韧性演习」提及「高强度灰色地带行动」与「濒临衝突状态」,这类情境是否与现行编组训练一致?例如面对网路攻击、经济封锁与认知作战等非传统战争手段,演习是否具体模拟并提出有效对策?似乎并未回应台湾当前面临的多重威胁。以现行内政部公告民防团队编组训练演习服勤及支援军事勤务办法,总则并未提及如何提升民防韧性,可见演习内容过于抽象,情境设定却少明确目标,在演习操作性上容易挂一漏万。
「2025城镇韧性演习」是否能为台湾建立更为全面的防卫体系充满变数,但从目前的政策设计与实务经验来看,具体执行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包含不依赖国军的整体战略、中央地方的协调落差、政治宣传的意识形态,缺乏更为具体的策略整併与行动落实,如何真正强化台湾的防卫能力与社会韧性,恐让「城镇韧性演习」成为赖政府吹哨壮胆的民防进化论。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副研究员,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中天新闻网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