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导,近期上海2位着名涉台学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严安林与上海社科院台研中心主任盛九元低调访台,仅短暂停留3至4天,却接连与我方两大绿营智库举行闭门会议,重点放在了解赖政府的两岸想法,试图摸索双方交流的新契机,希望减少误判和猜忌。陆委会也证实将与两位大陆学者会面进行互动。
在两岸关系官方接触几乎冻结的此时,我们乐见两岸间官方之外的双轨甚至多轨接触,但笔者也呼吁执政当局应该开大门走大路处理两岸关系,同时也避免让过激的侧翼言论影响两岸正常交流。
其实当两岸正常官方对话如海陆两会触礁时,开启所谓「二轨对话」(或称「二轨外交」),就势在必行了。二轨对话最早由美国前外交官蒙特维尔于1982年提出,是指运用非官方人物,包括学者、退休官员、公共人物、社会活动家、非政府组织等多种管道进行交流,通过民间友好往来加强相互信任,待政治氛围成熟后,进一步将民间成果和经验转化到官方轨道中。
然而从2016年民进党重新执政后,两岸两会正式沟通几乎断绝,在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后,两岸非正式的二轨对话也几乎停摆,尤其「国安五法」与《反渗透法》立法后,不仅绿营研究两岸的学者无法到大陆,就连长期研究两岸关系的蓝营学者也受到诸多限制与威胁恐吓,而大陆学者来台研究讲学更是困难重重。
去年9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学者交流团原先规画赴政治大学交流;另一个厦门大学校长团也有访台计画,不过都先后遭到陆委会技术性卡关。就连不具任何政治性的两岸学生交流,都会为了陆生团接受媒体访问脱口一句「「中国台北队」掀起滔天波澜。或许真如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所说「绿营认定两岸交流就是统战」,但近日严、盛两位大陆学者访台,可视为增加两岸学界彼此互动、交流与理解的机会,也为几乎停滞的「二轨对话」找到新契机。
笔者欣见新年伊始两岸互动就有好的开始,但也希望民进党政府不是「白天大街骂人、晚上小巷道歉」,不要一方面放任侧翼甚至官员抨击大陆的两岸交流措施,一方面又悄悄与大陆涉台学者密会沟通。我建议政府相关单位应该大大方方说明两岸交流的必要性,同时也要营造有利于二轨对话甚至多轨对话的环境,逐渐化解两岸歧见与误会。
以下是笔者的三项建议:一、清楚画出交流互动红线:对于台湾学者、退休人员、宗教文化人士与大陆民间、甚至官方交流互动接触应该画出更明确的红线。最近军方退休人士访陆有不少人被惩处,例如臧幼侠赴港出席政治活动被砍退休俸、高安国被「秘密逮捕」、屈宏义被控为大陆搜集情报发展组织遭起诉。笔者认为陆委会应该清楚「正面表列」哪些行为是在从事两岸交流时绝对不可以碰触的红线,否则人民莫衷一是,给予政府及司法单位过度的裁量权,不利于两岸正常交流对话。
二、适时遏止侧翼过激言论:就在不久前网红八炯与「闽南狼」在网路节目公布大陆统战手法,同时宣称台湾有10多万人领有中国身分证,并指控「未来一旦解放军真的进攻台湾,这些人就有可能帮忙开大门」。然而陆委会不但没有公开澄清说明或呼吁,反而煞有介事地去清查,结果只查到寥寥数人。建议政府面对绿营侧翼或媒体的过激言论或报导,应该及时说明、澄清,以免破坏两岸逐步恢復的信任基础。
三、鼓励学术文化正常交流:其实不仅是智库学者间要逐步建立互信,恢復二轨对话,美国学者路易丝.戴蒙德更呼吁要建立「多轨」交流,其中文化、宗教、体育、公益、媒体等,相关对话交流都是必要的。例如日前西藏地震,总统赖清德、陆委会、海基会等各方立即表达慰问之意,就是两岸表达善意好的开始,希望政府能更大胆开放学术文化等交流活动,让两岸互动重回正轨,减少双方误判与衝突。
两岸关系急冻将近9年,要恢復互信与正常交流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至少藉着这次两位大陆涉台研究重量级学者访台,期待新的一年两岸二轨对话甚至多轨对话能步入常规、建立互信。农历年即将到来,我们不期待两岸就此能「春暖花开」,但至少能逐渐「融冰解冻」,这或许是两岸人民之福、国家之幸。
(作者为大学退休教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