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抛出「双罢免」的宣战书,造成朝野关系震盪,民进党内亦一片错愕后,经过几天的发酵,兼任党主席的赖清德总统终于定调,要求把现阶段的任务重点放在「维持稳定的宪政体制运作」上。

在对外声明中,赖清德还称,民进党对各地公民团体「自主发起」的罢免行动给予尊重。但明眼人皆知,这已意味着民进党要与「大罢免」行动拉开距离,不为各选区罢免活动的成败负责;实质上,更不同意柯建铭在「一人记者会」中所扬言的「双罢」主张。

罢免若起 国家陷入内耗

执政党党团的国会领袖公开号召全民,要把在野党的所有区域立委从国会中清除出去,这在任何一个民主政体中,都是对政党政治原则和权力分立体制莫大的挑战。如今,柯建铭的个人主张既未得到民进党党团成员的多数支持,更被民进党中央强行按下,赖清德就应使柯建铭知所进退,为他此前的唐突暴论负起政治责任,以真正澄清执政党在「双罢」问题上的立场,洗脱民进党中央与柯总召唱双簧、玩两手策略的疑虑。

除了赖清德外,在民进党内甫亲身感受过基隆「罢梁」失败后座力的秘书长林右昌,则把话讲得更明。林右昌说,新总统上任未满1年,现在就谈罢免,变成全面对抗,以后「行政院怎么办,接下来的执政怎么办?」这是大实话,只是林右昌是否还记得当初带头掀起「罢梁」的往事?

赖政权还有3年多的任期,若大罢免风暴骤起,则朝野关系将完全破裂。恐怕连例行的政府预算案要通过、行政院长要完成施政报告,都将倍加艰难,遑论攸关解决台湾结构性难题的民生、能源、产业创新等重大法案。各选区的罢免流程一旦启动,至少为时数月乃至1年方见结局。此后紧接着又是2026年县市长选举、选后的内阁改组,和2027年将近一整年的大选马拉松。

果若如此发展,台湾政坛到2028年初前,将连一段大致平静足以和衷共济、谋画长远问题的安稳期都没有了。在府会高度撕裂、各选区兵马倥偬的政情下,赖政府又能做出什么政绩?赖总统哪还有争取连任的立足基础?

从宪政学理而论,代议士的法定任期本体现了对授权其行使权力背后民意的尊重和保障。就算个别代议士因严重失职或言行不检,遭到选区内民意的强烈质疑,亦应本乎各选区在地民意的自然伸张和正反博弈,而决定其去留。这才是宪法中,以罢免作为一种民主救济手段的真义。而断无由国会中居于少数的执政党带头,要求罢掉占多数的全体在野党立委之理。

人民至上 整顿党内混乱

更何况,「大罢免」的主张几乎等于要公然推翻1年前立院改选的结果,使本届国会的任期提前告终,更让蓝白合占相对稳定多数,藉以制衡少数执政的民意共识横遭注销,国会大权遭到袭夺。这也难怪,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不得不端出「以战止战」的准备。

新国会上路未满1年,朝野关系就沦落如斯,归根究柢,还是执政党失去「完全执政」后,无法一如过去呼风唤雨的失落;以及朝野两岸路线的分歧,和绿营自我催眠的「恐中情结」扩散到各个领域所致。

从国会改革法案到《宪法诉讼法》等3法修正案的通过,民进党一概不接受,认为是对执政的挑战。对于《宪诉法》提覆议,行政院长卓荣泰仍大声喊道,是为了要捍卫宪政体制,也要捍卫人民基本权利。正因为大法官一片绿油油的结构,做出类似「实质废死」的反主流民意裁决,没有捍卫人民权利,在野党才提《宪诉法》的修法。民进党的执政团队已经和民意愈走愈远而不自知,不从源头解决,朝野有和解的可能吗?

此外,不论是蓝委组团赴大陆交流,还是个别蓝委的两岸足迹,都被一些绿委渲染为「北京已经在长臂管辖立法院」。任何议案在野党但凡有异议,或在议事流程上角力,就被执政党贴上「没收民主」的标籤,甚至侈言蓝白的参选就是为了「要亡台卖台」。

正本清源之道,还要靠赖清德自己断然出手,整顿党内「侧翼认知主流化」的混乱,才能煞住对政治形势的连连错判,趋近民意,并消解朝野之争。唯有赖总统站在党派之上,以照顾全民利益为着眼,这样的治理和施政才有明天。

#罢免 #执政党 #柯建铭 #赖清德 #民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