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政府两岸官员最近以放话方式对大陆释放若干善意的讯号,相较过去几个月的强硬,显得硬中有软。正式记者会或新闻稿须四平八稳表达立场,非正式放话可以较为灵活、务实,若能形成善意循环,或能为陷入恶性循环的两岸关系带来谷底回升的契机。
赖政府放软 堆迭善意
过去赖政府匿名官员放话,多以批判、揭露大陆负面讯息为主,近期释出的讯号则夹杂若干正面讯息。例如,有国安官员表示,不需否定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主流地位,若要从文化认同推到民族认同,我方态度开放,但若要推到「一个国家」,就没有办法接受。两岸官员则表示,台湾一直欢迎陆客来台观光、陆生来台就学或进修,反倒是中共不放行。
两岸官员还强调,陆委会早就打算解除「禁团令」,但因大陆去年6月推出「惩独22条」而作罢,我方仍不断释放善意,让两湖论坛、双城论坛、金厦泳渡、两岸书展等活动顺利举行。海协会对海基会给的讯息「已读不回」,但一些涉及急难救助的突发事件,还是会尽力处理,我方希望能持续正向循环、善意堆迭,若对岸愿意回覆或对谈,禁团令就可马上解除等等。
匿名放话可以「免责」,因而可以说一些较「软」或较「实」的话。赖政府最近放话有三点值得关注之处:第一,对两岸谈文化、民族认同持开放态度,也承认中华文化是台湾主流,但不愿提升到政治层面;第二,欢迎陆生和陆客,但因陆方反独动作影响气氛而暂缓,只要大陆拿出实际行动,我方就会解除;第三,对岸「已读不回」是施压,一旦遇到重大紧急事件还是会处理。
上任半年多,赖政府两岸高层的基本态度逐渐浮出:其一,乐见两岸恢復交流,但双方既有对话管道需配合恢復运作,否则交流就变成不健康、有风险的交流。其二,两岸交流应秉持民间、专业性质,不希望政治化或动辄到促统层面,否则交流就变成统战。其三,两岸固然有分歧,但双方应该克制各自刺激性动作,避免恶性循环,让交流氛围更缓和。
民进党、赖政府在主权问题上有其坚持,以上观点只能代表支持两岸交流的一派,不代表党内反中鹰派,或在两岸对抗中有利益的一派,动辄宣称「交流即统战」、「交流即认知作战」。不过,既然民进党在国会不过半,党内「交流派」的想法毕竟较贴合六成非绿民意,若大陆真心想打开两岸僵局,争取台湾多数民意,「交流派」的一些看法和思考,就值得重视。
可求同尊异 进而化异
两岸情势演变至今,各种矛盾、心结、障碍,看似死结,但若有心解决,如何达成超越分歧的「新共识」,进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仍然值得探究。「新共识」应该包含二句话、三要素:尊重和维护现状,透过交流对话和平解决两岸问题,也就是:现状、和平与交流对话三要素。
第一,尊重和维护现状,至于「现状」内涵可以各自表述、求同存异。大陆认为现状是尚未统一的一个中国,赖政府坚持两岸「互不隶属」,但概括承认「113年的中华民国」,承诺遵守宪政体制。儘管双方都不满意,但都是对现状的表述,两岸可以求同尊异进而化异。
第二,和平解决两岸问题,无论大陆、台湾或国际社会,「和平」是各方交集,解决方案则需要逐步探索,让台湾人心甘情愿接受。如果两岸以「和平解决问题」为念,台湾民意相信大陆军机、军舰的行动并非针对台湾,而是针对全球战略布局所需,就不会是问题,也不会成为心结,国际社会对台海衝突「预防性」思维将顺势降低。
第三,交流对话是双方实现「目标」的途径。两岸政治分歧问题解决前,交流需以民间、非政治为范畴,政治对话则是官方、政治性范畴,需先有一定程度互信,目前还不成熟。现阶段交流归交流、对话归对话,交流不掺杂政治、让人民自然来往,为未来政治对话累积基础。
让所有愿为两岸和平、两岸交流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的人携手合作,应是两岸有识之士的使命。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