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家庭日常的「谁做家事大扫除」、「谁上街採买年货、谁煮一大家子的团圆饭」、「吃完饭,谁洗碗?谁整理厨房、倒垃圾」这些每天生活琐事的分工或不平等,到了过年反而增加衝突导火线。
不但如此,「谁赚得钱多」、「年终奖金领了多少」、「升官了吗」、「你看看舅舅家的小孩都博士毕业了,你还在写硕士论文」、「以前隔壁邻居的小学同学都是上市柜公司总经理了,你什么时候升经理」。不然就是「比看看谁的红包包得多」、「谁都结婚生可爱的小孩了,你快点找对象结婚、生小孩让我抱孙子」。或者是被规定要求去谁家拜年、参加大大小小的聚会活动等,如果时间不方便或没意愿,就会被家族道德绑架。
农历春节是华人团聚的时刻,在嘉义地区甚至大年初一全家去扫墓,让平常因工作忙碌、外地求学、婚姻嫁娶而各奔东西的家人们能有机会欢聚,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慎终追远,并且为新的一年彼此祝福能过得更好。但这些年节家务分工或年节社交的仪式感,却将个人家庭事业成就搬上团圆桌,让人倍感压力,增加过年焦虑。
学生时被关心学业、成绩好不好;毕业后被讨论工作职位及财富;到了适婚年龄,则被关注结婚生子。当步入中晚年,则被比较儿孙们的成就,甚至有些独居的父母亲,更害怕被关心儿子女儿怎么没有回来,孤独感油然而生。试着想想,有家可回围炉的要面对这些「灵魂拷问」,那对离婚或婚姻困境中被传统框架束缚的女性,更是情何以堪。再加上充满性别刻板印象的习俗,例如大年初一女儿不能回娘家、不能在娘家吃晚餐等等,女性的年实在是不好过。
其实这些过年的百样图像也只是平常家庭社会的缩影,无数个365天的焦虑及不平等只是在过年加剧而已。以家务分工为例,「性别意识」在家庭往往是一个复杂且不易撼动的场域。「过年回谁家、谁来做家事」只不过是日常性别不平等的战场延伸。根据卫生福利部「2019年15-64岁妇女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有配偶或同居伴侣妇女平均每日无酬照顾时间4.41小时,为其配偶或同居伴侣之3倍。其中做家务时间为平日2.22小时,其配偶或同居伴侣为平日0.73小时。随着时代改变,虽然两性在家务分工时间差距有所缩减,但婚后男性对家庭性别角色分工的观念仍较为保守,过年时年货置办、年菜採买制作、年夜饭烹煮,无一不考验家庭主妇的一根蜡烛两头烧,也让婚后女性却步回夫家过年。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与其比较事业成就、婚姻幸福,或许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如何让过年变得更有人味。避免不尊重、过度探究隐私的问候,面对不舒服的问候,练习觉察自己的情绪、关心自己的感受,坚定且温和的回应,设立关系中的界限。另一方面,少些「男性只能赚钱养家」、工作职位的性别刻板印象要求,建立性别平等观念,家事大家一起做,因为奶爸也可以做得很好,更是无形的劳动力贡献!
让年夜饭除了年味,更有人味,准备好上桌了吗?
(作者为雍展社会福利慈善基金会董事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