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大学与交通大学合併,今年2月1日届满四年,以下态势逐渐浮现:

一 :四年前强强合併为阳明交通大学,四年后交通大学俨然成为主体,校本部、校址、校长办公室及印信都在新竹,不在台北;校名的「阳明」二字,比较像是用以识别区分另外四所对岸的交通大学。

二 :四年前合併计画书强调的对等合併,具体形诸文字于阳交大组织条文第13条「校务会议代表阳明与交通各占一半为原则」,在去年五月的校务会议无异议通过删除此对等条文,因此当初楬橥的对等合併,最终证明只有三年多的保鲜期!将来校务会议占多数的一方若提案表决,同意改回交通大学原校名、校徽,皆属可行且合法,届时将等同于:交大实质併吞阳明大学!

三:当初合併最主要的理由「合併的综效」:结合资通科技ICT与医学生技,发展智慧医疗,成就一所伟大的大学。四年后,为何乏人再提了?因为当今AI人工智慧,已经渗透进入每一个领域,证明当初合併的目的,其实以深度合作的方式就可以达成,根本不需要牺牲一所大学最珍贵的主体性。

四、合併计画书不想触碰的困难问题,即外界好奇:两所相距50公里的国立顶大合併,是否为双主校区运作?四年后,阳明交大主校区已实质落在新竹,原阳明大学校区则快速被边缘化。合併前两校主秘以视讯抽籤决定的临时校址新竹,合併后从未被校务会议正式认可;而所谓视讯抽籤,交大端用举手表决而非随机选择,也被质疑有人为操作的空间。

五、校徽是另一项合併计画书不想触碰的难题。前年底阳明交大校务会议通过了新校徽,为交大校友会所提,融合两校校徽既有元素,却拔除了原阳明大学校徽的中心轴线——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杖,将原本合为一体、医学史代表医学与人本的单蛇缠杖,改缠原交通大学倒立的铁锤。我代表阳明大学校友会,在识别系统十人工作小组内据理力争:铁鎚应该改回阿氏杖,但移送校务会议表决后,仍以一票之差惜败。表面上只是图徽意象之争,真正的意义在于:两校形式已合併,却有截然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当初交大因申请设立医学系屡次未果,动念以类商业併购的手法,抄捷径取得一所既成的医学院;第一次因学生抗议黑箱作业而失败,卷土重来后,藉资通科技的浪潮而快速遂其所愿。合併四年后,阳明大学校训「真知力行、仁心仁术」所衍生的追求真理、服务利他之立校精神,以及以人为本、医疗平权、关怀弱势等核心价值,仍无法抗衡、导正交通大学强势主导的「利益平衡、兼商交换」、「教育是一种产业、医疗也是一种产业」等思维,逐渐向交通方倾斜,甚至出现「让医师睡觉也能赚钱」的哗眾言论!阳明大学核心价值所强调的:「先仁心(以人为本)、而后仁术(科技为用)」,在AI的浪潮里被刻意忽略,湮没不彰。

六、目前阳明交大的校训,仍是原两校校训并列,这是最后一道观察的指标防线。交通大学立校精神源自清朝末年自强运动,如其校名讲求务实、经世致用与自强不息,反映在其校训「知新致远、崇实笃行」,却明显缺乏「追求真理」和「服务利他」之精神。阳明大学「真知力行、仁心仁术」的校训符合且涵盖了知新致远崇实笃行, 在合併后第一任校长林奇宏的一树百穫计画里,一度意图改成「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结果各方批评涌至:难道不管真知假知,做(行)就对了?碰了一鼻子灰才又回復「真」知。其实真知的位阶明显高于新知,也接近哈佛大学的「真理」;且交大校训没有仁心仁术服务利他的概念,更缺少先仁心(人本人文)而后仁术(科技为用)的思维。校方不愿正视此事实,合併四年后仍无法上位认同阳明大学的立校精神,如果两所顶大的核心价值始终无法融合,与其一方被併吞,不如分拆独立、各自发展。

(作者为阳明大学医学系第四届校友、医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阳明大学 #交通大学 #校徽 #阳明交大 #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