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衝突愈演愈烈,川普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徵10%关税,大陆立即反制,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同样加徵10~15%关税。提高关税不但拉高厂商出口成本,更增添出走诱因。特别是对出口导向的台商而言,在大陆土地及人力成本持续攀升之际,增关税将驱使台商加速移转产能。
两岸脱鉤 和平更遥远
2月初,台湾板卡大厂华擎撤出深圳部分产能,外界关注华硕、技嘉及微星等大厂是否跟进,甚至会不会进一步扩大至其他产业链?目前未有进一步讯息,但很难排除这个可能。更该重视的是,其对两岸经济整合与深化的影响。
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开打后,两岸经贸依赖度同步降低。2017年中美贸易战开打前,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41.2%,2024年降到31.7%,少掉9.5个百分点;2017年台湾对美出口占比11.7%,2024年攀升到23.4%,增加1倍之多。如此巨大的反差说明一件事,台湾出口贸易过去依赖大陆,现在高度倾向美国。
箇中原因,除前面提及的美国关税压力,迫使大陆台商增加海外产能布局外,台湾政局改变也是重要原因。民进党主政十年间,亲美抗中的政策思维下,台商逐渐疏远大陆。大陆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台让利。甚至因两岸民间情感恶化,官方在民粹压力下开始收回优惠。ECFA早收清单部分项目取消,就是很好例子。
对两岸关系而言,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两岸经贸脱鉤代表共同利益减少,距离和平更遥远,应非两岸多数民意所乐见,这也意味两岸经贸脱鉤的趋势需要改变。当然,以当前两岸氛围来看,调整并不容易,需要有一方主动作为。北京掌握资源更多,应扮演这个角色。
两岸经济量体差异大,大陆GDP规模约台湾24倍,内需市场规模(以服务业产值估算),约为台湾23倍,差距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即便近年两岸关系不佳,台湾赴陆投资金额逐年递减,但台商在大陆家数有增无减。根据《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4》,2023年台商新设家数高达7777家,较2022年5852家,成长33%。若以累计家数来看,截至2023年底,台商共有13万7771家,占外商比重11.7%,足见台商在大陆仍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
深化经贸 释善意让利
两岸经济量体差距大、台商家数眾多,大陆让利空间大、效果强。无论恢復取消的早收清单项目,或重新检视卡关十多年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针对不涉及两岸官方协商、大陆可以单方开放的项目,允许大陆台商先行先试,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拉住台商力量共同提振内需,二是获取台湾人民的认同与好感,三是维繫两岸经济不断链。
过去40年来,台商对大陆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现在,若是北京愿意释出善意、大幅让利,台商还是可以对大陆经济有贡献。为深化两岸经贸融合而让利,会是互惠关系,而非损己利人。有道是「吃亏就是占便宜」,现在让利可以为未来带来好处,眼下吃点亏又何妨?更何况,「两岸一家亲」是习近平主席一贯的主张,不应该只是流于口号,而是更需要思考该如何落实。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两岸关系渐行渐远的当下,想要促进两岸经贸深度融合,进而追求两岸和平发展,势必有一方先行放下身段,释出善意,方有机会打破僵局。若两岸经济深化能让彼此都好,在台湾政府不积极作为下,北京当局更应有所作为。毕竟,从经济量体来看,大陆能做的比想像中更多。
试想一个情境,若美国对台湾提高关税,大陆却反向对台减税并扩大市场准入,不但在陆台商会重新考虑是否离开大陆,更多将受害美国高关税的台湾厂商,特别是已被川普列入关税名单的钢铁及铝,或是预计加徵关税的半导体、汽车及药品等产业,将重新考虑如何调整全球布局。当此关键时刻,大陆对台政策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