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相隔一年,我们就从去年看黄仁勋在中国区年会身穿东北大花袄,拿着大红手绢跳扭秧歌表演给员工看,变成今年宇树机器人在央视春晚大跳扭秧歌给全世界观眾看。黄仁勋去年11月在日本AI高峰会上,就曾斩钉截铁地这样说:「AI本质上就是机器人,而机器人是AI的终极运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会有一台人形机器人。就像现在,每个人都有一支智慧型手机。
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电影的虚构角色,逐渐走进真实世界和产业现场。它们以类似人类的外形为基础,配合机械关节、感测器及人工智慧演算法,模拟人类行动与思维。许多人会好奇,既然智慧型手机在20年间便快速普及,未来10年或20年后,家家户户是否也有机会拥有人形机器人?从目前研发进度来看,答案并非全然遥不可及,但要实现「每个人都有一台人形机器人」愿景,仍需克服多重障碍,包括技术稳定性、商业成本及社会接受度。
在人形机器人的硬体研发方面,机械结构与动力学设计是当前一大难题。像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虽然已可进行后空翻与敏捷跳跃,但与人类相比,这些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仍缺乏足够应变能力。要在生活空间中活动,就必须在崎岖不平或狭窄有限的场域保持平衡,并能适时闪避动态障碍。这些都对关节灵活度、感测器精准度以及控制演算法产生极大要求。另一方面,机器人大多仰赖锂电池供电,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不足以支撑长时间运作。如果电池续航力无法提升,在家庭或工业现场频繁充电将成为瓶颈,因此包括氢燃料电池或更高效固态电池等新技术,都可能成为未来的关键突破点。
在软体层面,人工智慧与感知技术的进步扮演重要角色。多数人形机器人已具备语音与视觉辨识能力,能听懂人类指令、辨识人脸或物体并作出相应行动。然而,真正要达成「理解」与「自主决策」,则需要更强大演算法与更庞大资料库训练。现今的深度学习模型虽然在语言处理、图像辨识成果显着,却依旧难以应付真实世界的复杂情境,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或需跨领域知识整合场景。若要让人形机器人协助照护长者、陪伴孩童或应对火灾、紧急事故等危险紧急场景,就得让它们拥有足以即时判断、快速应变的智慧,而非仅依赖既有的资料模式。
经济成本也是影响人形机器人普及的关键因素。现今能被大量生产的餐厅送餐机器人,多数是外形简化、功能专一机种;相较之下,人形机器人内部需要整合多个高精度马达、精密感测器及运算单元,单机成本远高于一般家电。若没有大规模量产或全面商业化诱因,想在短期内压低造价并非易事。此外,维修与保养也是一大开销,意味着就算人形机器人售价有所降低,后续的维修支出费用也得在购买时列入考量。
除了技术与成本之外,社会与伦理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科幻作品常用「AI 反扑」或「机器意识觉醒」情节,提醒人们警惕失控的AI科技。然而,更实际的顾虑在于当人形机器人进入医疗、消防或家务照护等领域,若因系统故障而导致人身伤害,应该由谁承担责任?若机器人被骇客入侵并被恶意操控,又该如何究责?在道德层面,「恐怖谷效应」也必须纳入设计考量。部分人对于过度拟人的机器人感到不安,若机器人的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与人类非常接近,却又隐约显得怪异,可能让使用者感到排斥,反而会影响人形机器人的导入成效。
儘管挑战重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前景仍非常广阔。高龄化社会所带来的长期照护需求,让医疗机器人及陪伴型机器人备受瞩目,机器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协助长者行动、监测健康指标,亦能在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连繫医护人员。当人工智慧与机器学习更上一层楼,人形机器人甚至能针对个别使用者习惯提供个人化服务。
不仅如此,危险作业环境如核电厂维修、地震救灾、火场搜救,也将是人形机器人大显身手之处。它们可取代人类进入高辐射或高温环境,大幅降低人员伤亡。至于一般家庭领域,若能源与成本能有效控制,未来机器人不只负责简单打扫,还能洗衣、折衣、甚至照顾宠物和孩童。
综上所述,「AI人形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并非遥不可及」,也是「仍需努力突破」。从技术面而言,人工智慧、机械工程、感测器与能源管理是推动机器人前进的四大支柱,每一环节都还有相当大进步空间。从经济面而言,只有当成本下降、应用价值被市场普遍认同,才有机会达到广泛普及。从社会与法规面而言,安全、伦理与法律配套必须完善,否则当机器人引发争议时,反对声浪将导致发展脚步放缓。
总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已迈出关键一步,未来20年内,能否成为日常家庭的一部分,取决于前述多重条件能否同时成熟。或许若干年后,我们回家后,等着我们的是能笑着和我们互动、閒聊的机器人伙伴。那时候,关于「AI人形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的回答,恐怕就不只是想像了。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辅佐研究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