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是半导体业里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也是台湾唯一名列全球市值前十大的企业。台湾社会对台积电赴美投资案充满疑虑,没想到官宣之后,反而在媒体版面涌现了带风向的舆论。本文就从产业的角度对这些「带风向舆论」提出批评。

首先,国际关系与商业的谈判是需要从多回合赛局的角度来看。例如川普对同为北美自由贸易区、五眼联盟的加拿大都採取了关税逐步增压的方式来遂行其目的。然而,此次赴美投资案虽然可以增强台积电对美国的策略承诺(strategic commitment),却像是一次性的梭哈式(show hand)行动,投入了大量资源,且有无法轻易转移或回收的可能性。如果未来川普继续追问台湾,「你还有什么牌来豁免台湾贸易顺差的关税或扶持Intel?」我们还有什么谈判筹码来应对新的勒索?

其次,是客户接近性的误解。有人认为,台积电赴美投资更靠近主要客户,有利于业务发展。但过去台积电尚未达到垄断地位时,它都未选择迁移到更接近大客户的美国,而是充分利用台湾的区位优势(Location Economy)来完成晶圆代工制造的领先,在台湾服务全球客户,严守诚信,建立伙伴关系,追求双赢,所以能不断扩大其市占率。这已表明是否靠近美国客户并不是关键因素。

所谓摆脱对「红色供应链」的依赖,实现客户多元化更是谬论,彷佛台积电现在仍极度依赖大陆红色供应链及大陆客户。但事实上,台积电并不依赖中国大陆市场。虽然华为曾经是台积电第2大客户,但自从美国将华为列为管制与打击的实体清单之后,台积电一直合规遵守美国禁制规定。

再者,所谓的「硅盾」是指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关键作用,使其成为台湾的战略资产。投资案让台美紧密结合反而增强台湾的影响力,这让台湾全面融入国际生产网络,提升台湾在全球经济安全的作用,这即是「硅盾2.0」核心概念的说法,但这两者也都值得商榷。

当美国轻易地要台积电将生产线、甚至连研发中心都搬迁至美国时,我国经济部也未被事先照会的事实表明:一,即使是台积电这样的战略资产都能轻易地被外部的地缘政治力量的左右。二,外迁初期母公司的资源挹注极为重要,但随着时间的演进,「在美子公司群」势必逐渐独立运作。三,知识扩散将逐渐壮大其他竞争者,削弱台积电的技术优势。这其实撕碎了所谓台湾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过去对于「护国神山」的幻想。

有大唱讚歌者说这是台积电的利多,难道他们比张忠谋更懂半导体产业与台积电?事实上,张忠谋多次表达台积电赴美投资的忧虑。是不是利多,也可以看看资本市场的反应。

在资本效率市场中,所有可用的资讯都会反映在股票价格的波动。如果真是利多,那应该会立即反映在其股价的异常报酬上,实际上在投资案官宣后,台积电股价虽有反弹但持续下跌,3月10日甚至跌破千元大关,背离了过去的股价成长轨迹。这反映出资本市场的忧虑:投资可能会导致短期内的成本上升,良率恶化,资金排挤和长期的过度供给风险。

最后,如果台积电美国厂失去了《晶片法案》的补助(川普宣称即将废止),导致生产成本与品质都不如台湾厂,那么未来如何确信这些美国客户仍会选择台积电美国厂下单?为了提高对美国生产晶片的下单诱因,恐怕对在台湾生产的晶片课税就成了最佳方案。换言之,台湾很可能仍逃不过川普最爱的关税。

半导体产业是台湾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台积电赴美投资其实违反了它过去产业中立的专业原则。当然,在高度政治化与大国角力之下,半导体产业逐渐工具化与武器化,已不再是诉求品质与成本的市场竞争。我们理解、同情台积电赴美投资的决定,这虽不是最佳选择,但却是眼前不得不做出的短期妥协。

对于政府来说,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须稳定地维护奠基于台湾的产业链,并且能够维繫与中美两强的关系,才不会被一方片面地予取予求,但这肯定是现在政府做不到的。(作者为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副教授)

#台积电 #赴美投资 #美国 #关税 #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