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华民国国防部依据赖清德总统的指示,推出一项引起讨论的薪资调整方案。该方案主要分为两大面向:一是提升志愿役官兵的勤务加给,二是调整战斗部队加给。旨在改善国军现有的人才招募与留营问题,并在整体国防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精细分配激励资源。然而,薪资调整政策在各阶层官兵中,均引发不少争议与不同声音,从高阶、中阶、初阶到基层,意见各异,但都指向同一核心:如何在激励前线与后勤、在职待遇与退伍保障之间取得平衡。

根据方案,志愿役加给依阶级划分:

1、少校以下的军士官兵,作为部队作战主力,将增加 NT$5,000;

2、中、上校阶军官增加 NT$4,000;

3、将官则增加 NT$3,000。

此方案让大多数群眾质疑,既然晋升后依然属于志愿役,为何中、高阶官员的加给会相对减少?但实际上,这并非代表他们的志愿身份有所改变,而是基于薪资结构的再分配原则。军中薪资由本俸、专业加给与志愿役加给所组成;随着官阶提升,基本薪资与志愿役加给比例自然会有所调整。这正是一种资源最适化与激励聚焦:将有限的预算更多地倾斜给薪资较低、面临更大流失风险的基层人员。

在战斗部队加给方面,第一类型作战部队,因其训练与勤务环境极为艰苦,其加给从原本 NT$5,000 调升至 NT$12,000;而第二类型战斗支援部队,则由 NT$3,000 增至 NT$7,000。例如,一位初任少尉,其基本薪资由 NT$52,210 提升至 NT$57,210,若在第一类型战斗部队服役,加给后最高可达 NT$69,210。这种差异化补贴,反映出前线直接面临战斗风险的特殊性,符合国际上前线军人激励的一般做法。

然而,网路论坛、社群平台等不少群组也出现激烈讨论,不少后勤部门或非直接暴露于战场风险的单位,感觉相较之下未获得公平对待。但若以法军为例,其除战斗加给外,还採取以任务性质(如野外训练、海外或本土任务)计算的日常津贴,无论职位高低,只要离营区就能获得额外补助,从而弥补工作量上的差距。法军的薪资结构,可作为我们检讨国军薪资激励机制的参考,期望在保留前线高额补贴的同时,也能让后勤、训练等单位感受到公平与激励。

然而,初、中阶军士官干部在现行体制中,承担着管理、技术与训练等多重职责,尤其在陆军野战与基层部队中,工作负荷极为沉重。这些官兵不仅需要处理日常的卫哨勤务、业务训练及作战演习,还要兼顾日渐缩减的人力资源,使得他们在现实中常感到“ 人少事多 ”,导致留营率不高。再者,现代青年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加上资讯透明度提高,部队内部的不公与压力更容易迅速外泄,进一步影响官兵对服役的热情。

针对此问题,或许会有学者与退役军人建议,不仅应在前线加给上再下功夫,更要从整体军事人力政策入手,改善初、中阶官兵的工作分配、晋升机制与退伍后福利保障。唯有当现役官兵对退伍后的退休俸、年金等福利有明确保障,才能真正达到稳定军心,并吸引更多人才长期留营。

当然,最优解释按劳计酬,让各阶层官兵的薪资能够更公平地反映其工作负担与风险。然而,前线与后勤、基层各阶单位各有不同的任务与风险,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有限资源,是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考验。而各阶层必均有苦难言之处,因此国军的薪资调整案,只能说是在权衡利弊得失考量之下,做出一项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吧!

(作者为军武科技观察家)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志愿役 #风险 #国军 #战斗部队 #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