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政府一纸移民署的限期公文,掀起在台14万名陆配及二代陷入身分存亡的全面恐慌,民进党政府祭出「补交丧失原籍证明」政策,针对特定群体的大规模清洗,不仅将当事人推入制度死角,更暴露出台湾民主的虚偽与选择正义,也让陆配猎巫除籍陷入「政治清洗」。
内政部长刘世芳早就大张旗鼓调查国人是否持有中国身分证,而将触角从国人延伸至陆籍,看似一场行政更新,披着法治外衣遂行政治斗争,俨然已是民进党政府冷血计算下的权力延伸。赖政府规划一系列的迁怒政策,企图从除籍到除权进行全面打压,当假法治之名,进行政治清洗之实;虚偽民主政治,陷入排他对立;断裂歷史记忆,还想重塑其合法性。显然,这场政治清洗已经沦为民主悲歌。
根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9-1条,申请归化需附上放弃大陆户籍的证明,这项规定2004年就已存在,至今奉行已有二十年,为何民进党政府要突然大规模启动这项「补件行动」?尤其,清查对象与方式以及时间点都令人费解,从「户籍管理」到「身分惩罚」,恐怕才是预谋除籍的背后主因。
此次被清查的对象,是大批在台落地生根、抚养子女、纳税投票的台湾同胞,早就归化的陆籍配偶,相关身分经歷当年政府的审查核准,如今却要回头自证清白,否则一律「立即除户」,俨然已是一种行政暴力,一种以制度为刀的精准打击。所谓「依法行政」背后,难掩早已算计的政治操弄,清查户籍是对选举版图的再造重塑,才会锁定异己选票进行系统剥夺。
赖政府掀起针对陆配这场「补证风波」,骇人之处在于它如何赤裸裸地揭示对民主价值的背叛。台湾向来以人权立国的价值自豪,但这场政策却凸显出「选择性失忆」。当陆配合法居留并持有身分证,却能因为行政公文惨遭撤销户籍,进而失去选举罢免与社福权利,这就不是民主,而是排他政治下的「公民切割」。
这种「除权治理」便是极权国家中对异己的标记消除,当权者若能如此轻易剥夺人民的基本权利,民主政治将被当作一种要求服从的国家机器,一旦你的过去身分成为现在政府认定的「境外敌对势力」,就可能与民进党的意识形态产生潜在对立,也就不符公民资格,政府就会毫不客气以驱离制度扫出户籍。陆配身分被迫视为「制度风险」来统一管理,而这作法也加剧了社会对立与族群撕裂,来自对岸且早已归化的台湾人被看待成「未完成的敌人」。这样的政治心理不是民主,是斗争;不是治理,是恐吓。
在30年前就已归化成为台湾公民,同时持有身分证并已履行权利义务,如今因为「当时未缴一份文件」就被除籍,这样的国家究竟是谁的国家? 根据移民署与陆委会表示,当事人必须回原户籍地开出「丧失原籍」证明,还需经公证,才算补件完成。这批民国93年以前的陆配,多数已与中国断了联繫,将面临到原户口地早已迁併或消失,根本无法取得任何证明的困境。如今,政府要求陆配「三个月内」必须补齐,根本是逼他们陷入一段已无从查证的「歷史泥淖」。
这已无关国家安全问题,而是本质上的政治恶意,设下一个艰困无比的证明条件,再由「逾期未补」进行大规模除户,这种制度设计的逻辑不是治理,说穿就是陷阱,是国家机器对原生陆配的集体凌虐。更悲哀的是,这些人不是非法移民、不是潜藏人口,而是正正当当经由政府程序取得国籍、缴税纳保、参与社会的「台湾人」。他们的孩子已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如今却要面对「父母可能不是台湾人」的不安与羞辱。这不是落实法治,是摧毁信任;不是补完制度,而是民主倒退。
民进党政府强推这场政治清洗,不仅只是行政失当,更是道德崩坏。台湾若要成为真正民主的自由国家,就必须学会尊重过去、包容差异、信守承诺,而非动辄利用制度将非我族类「除名出局」。身为民主国家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冷眼旁观。今天是陆配,明天可能是你我。面对政府的制度暴力,即便政治无情,台湾社会要有良知。
当一个政权开始选择性清除某些「不顺眼的国民」,那么它的民主就不再有普世价值,而只剩下排他与操控。民进党应立刻撤回行政命令,公开说明政策背后的真正动机,并提出一个尊重人权、承认歷史与兼顾现实的补正机制。否则,这场14万人的除籍行动,将成为民进党治理史上的耻辱印记,也会在国际舞台上重创台湾人权形象。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副研究员,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中天新闻网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