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府原订于6月18日向在野党主席办理「重要国安情势简报」,却因国民党、民眾党相继宣布不出席,引发各界瞩目。总统府发言人随即还原沟通过程,强调均由总统府秘书长主动致电,并感谢国民党秘书长多次来电协调;但民眾党秘书长则未回电,仅以记者会方式回应。双方各执一词,呈现出制度沟通与政治博弈交错的复杂现象。
首先,从资讯主导权的角度观察,执政党团队透过公开通话记录与程序细节,试图塑造「尽最大善意邀请、在野党不愿配合」的话语权。然而,在野党亦有其切身考量。民眾党曾质疑最初邀请内容片段、议题限定过窄,若不先澄清沟通框架,即进入闭门简报,也难以落实原先「坦率真诚交换意见、共商国是」的承诺。双方均透过媒体放话,试图在舆论场域争取优势,显示沟通本身已沦为政治算计的一环。
其次,不公开与闭门讨论虽有助于保护敏感资讯,但若缺乏对话前的程序明确与事后公开机制,恐造成程序正义赤字。宪政民主要求「程序合法、内容公开」并重:闭门后须公开非机密摘要,让人民对政策重点与决策脉络得以监督。当沟通程序成为「可随时修改的选项」,任何承诺,都将失去可信度,朝野对话动能也将逐渐衰退。
再者,双方的信任赤字正在累积。执政党若真心邀请在野党发表建言,应在初步规画阶段即与各党秘书长确认议程与时间,并以书面方式定案;同时,应协同在野党共同拟定讨论章程,明订闭门与公开的比例及流程。反观在野党,若对一次电话邀约就作否定式回应,也容易被贴上「政治造势胜于政策深究」的标籤。因此朝野双方均需检讨。一味指责对方「不配合」固然容易,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创造具体、有效的沟通平台。
为化解现有困局,建议可以考量以下三项措施:一、会前公开共识文件,并由执政与在野共同签署,以避免事后翻脸;二、闭门简报后立即发布官方摘要,回应外界关切并保留讨论痕迹;三、邀请跨党派立委或学者,作为第三方见证人,见证沟通协商过程,并协助厘清双方争议,提升透明度与公信力。
总之,这场国安简报风波并非单纯的「谁接电话、谁没回电」,而是反映出台湾民主社会发展,在高度政治对抗下的脆弱面。若无法重建程序透明、公正对话的基础,未来任何公开承诺都将随时面临「临时变卦」的风险。唯有在「程序正义」与「议程明确」并行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化解朝野对立,并落实人民期待的「共商国是」。
(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