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丝与杨柳颱风接续席卷南台湾,满地碎裂的光电模组与翻覆的塑胶浮筒乱象,不只是一场气候变迁事件的残影,而是一面照见再生能源治理断层的镜子。官方环境部虽声称整体环境衝击有限,唯却难平息民眾对「程序失灵」与「信任流失」的焦虑。此番真正受损的,不只是光电硬体,而是能源转型叙事与结构的公信力。

问题的根源,并非单一业者操作粗糙与不用心,而是环评制度长期忽视「极端情境下的大规模毁损」这种低机率、高总量的风险模态。环评在乎日常指标、投资模型计算发电量与回收年限等;然而,一个可能「魔鬼就藏在细节里」的问题却是,没有把万片模组同时破碎、万颗浮筒失序后,将如何的分级回收、暂置、运输与解体等,写进可执行的前置计画。

于是,当风灾发生,现场即出现粗暴堆置于邻近农地或就地风化破碎,殊不知,硅基光电模组在完好时,就如同沉睡的巨人,无毒无害;然而,一旦玻璃保护隔离层破碎,背板撕裂,其内部的电池片、焊点和封装的胶层便直接暴露于高湿、高温与淹水的环境中,潜在的风险将立即被放大。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塑胶材质,它们在被外在环境条件破碎后,将化为无数微小的碎片,如同散落的种子,将会随着风雨悄无声息地渗入土壤或流入地下水体等。而这些微小的塑胶颗粒,虽然短期的毒性不高,却因其「不可逆扩散」的特性,将成为更难以监测、成本高昂的永久性环境扰动粉碎,变成一个扩散性的风险来源,也制造了更难监测、更难回收、更难说服社会的可能治理黑箱。

而官方的罚锾与限期改善则成了唯一的惩罚工具,却仍欠缺灾后暂置协调与跨县市清运调度、回收端容量预留、保险或押金式风险分摊等具体危机处理配套。于是,基于人性与趋吉避凶的工具本能,成本与时间压力则让业者直接选择採取「先清空视觉、后再思考责任」的短视近利做法。进言之,诱因错配,才是此波乱象背后的结构性推手。

因此,此际台湾最需要的,不是再多一份的事后纸本检讨报告,而是一套可前移、超前部署的治理节奏:在灾前就完成最大同时毁损量推估与暂置容量的前置盘点;灾中则启动分级处理指引(完好、轻损、重损);灾后则接轨材料再利用市场与透明资讯的发布,让台湾社会看到「这么做会被奖励,不这么做会被惩处」的明确施政讯号。如此,风暴方可不造成公权力的信任透支。

基于极端气候时代已经来临,能源基础设施的韧性,将不仅仅只是工程强度,更是制度是否允许快速、合规、成本可预期的善后动员。这次事件若只被归咎成个案疏失,那下一个颱风仍可能会重演同样「看得见清理、看不见规画」的弊端。准此,唯有把风险前置化、资讯公开化、诱因对准化,才算真正的把再生能源从「脆弱承诺」进化为「可被信任的公共系统」才是。颱风过后,失去的不应是能源转型决心,而是提醒我们——治理成熟度,必须跟得上气候变迁的速度。究竟,我们是选择进化,还是选择一再重复同样错误呢?

(作者萧宏荣为淡江大学水资源及环境工程所博士、胡文琦为淡江大学水资源及环境工程所博士肄业)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风险 #光电 #破碎 #回收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