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于9月23日发生水患,至今已有超过10人罹难。这场悲剧除了凸显堰塞湖评估与预防的不足之外,更让国人看到几个月前罢免活动所延伸的政党对立,甚至蔓延至救灾现场,令人不胜唏嘘。
在面对天灾时,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会深刻影响其抗压与因应的能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沈恩在其着作《经济发展与自由》便有清楚的描述。以饥荒为例,「假如没有反对党,没有公开批评的空间,那些当权者便不必承受饥荒预防失败的政治后果。」因此,民主制度能迫使政府有诱因去避免任何具威胁性的危机。而在讯息流通方面,他也强调,出版自由与活跃的反对势力,是苦于饥荒的国家最佳的预警系统。灾难来临前,媒体能将危机讯号传达给大眾,而这往往也是政府倾向压制的资讯,但这类讯息却对灾难预防至关重要。
以此观之,政府在面对天灾时最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防灾能力,更是一个民主、透明的政治制度,并允许媒体充分监督。这次花莲光復乡的水患中,中央部会曾要求媒体在报导时使用「溢流」而非「溃堤」,以规范灾情用词,对舆论呈现下了指导棋。在中央与地方的交锋中,不只救灾过程出现多头马车情形,降低效率,更出现互相指责、争辩,甚至传出在群组中建议团队要透过第三方释放「具杀伤力消息」,「以利友军和政务人员反击」,天灾却成了「政治机会」,凸显政党恶斗未止,反而让社会质疑是否有「啃血馒头」之嫌。此类操作不仅无助于救灾,也会削弱未来中央与地方在灾后重建上的信任。
「血馒头」意指以他人苦难为代价换取私利,作家鲁迅在短篇小说《药》中便有深刻描绘。剧中主角为治疗儿子,趁革命者被杀害后,从刽子手手中买来人血馒头喂食,希望能治病。这既讽刺了民眾的无知,也揭露社会中对生命冷漠与政治斗争的残酷。当今政党若在天灾中仍选择斗争而非合作,实则重演「血馒头」的荒谬情境。
因此,面对灾难,政府首要之务应是「救灾第一」,而非政治算计。同时,这场灾难再次提醒我们:民主社会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制度设计上的制衡,更在于是否能让媒体自由监督、让反对声音得以存在。民主国家理应因制度健全而在天灾中减少伤亡,但当制度沦为恶质的政治角力,反而会削弱社会的韧性,徒增无辜生命的牺牲。
台湾社会在经歷罢免与对立之后,更需要深刻理解:唯有珍视民主价值,维护媒体开放的环境,并将反对声音视为建设性的力量,而非敌人,我们才能在下一次灾难来临时展现真正的凝聚力。媒体可充当政府之眼,看得更宽更深入,若使媒体眾口一声,恐是饮鸩止渴。而在野党的监督力量亦有助于减少官僚系统之弊端,落实有权者当责的官箴。唯有民主与开放,才能让台湾在天灾与人祸之间,走向更具韧性的未来。(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