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子武器极少使用,核子强权之间也很难相互开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会用核武威胁对方。运用核武威胁或用小规模衝突进行表态,已经是二次大战以后常见的大国衝突模式。兰德公司的分析师引述美军一项鲜为人知的秘辛指出,数年之前的2010年,美国曾命令3艘弹道飞弹核潜艇同时在西太平与印度洋浮出水面,做为对中国的警告,以表达对中国在东海进行导弹试射的不满。
据《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网站引述着名国防智库兰德公司分析师福瑞斯特.摩根(Forrest Morgan)的话说,军事姿态是所谓「危机稳定性」(crisis stability)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就是「组建并展示武力,可以让国家在面临对抗时不必退让,还能避免战争。」
《国家利益》的文章说,摩根在2013年对美国空军的一项研究中写道,远程重型轰炸机是极具危机稳定性的武力。轰炸机战力强大、机动性高,还有充足的可见度,非常适合做为发出军事信号的工具。反观美国海军的潜射巡航导弹(SLCM)对危机稳定性的作用就较小,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因为核潜艇在大部份时候都是隐藏在水下。
摩根指出,潜射巡航导弹容易增强危机的不稳定性,对手可能会因为隐藏在身边的核导弹潜艇而高度焦虑。但有时情况也会有例外,譬如在2010年一次美中关系的危机当中,美国海军俄亥俄级核导弹潜艇却在实际上发挥了稳定危机的作用。而此一鲜为人知的秘辛,至今仍极少被军事战略研究或歷史文献引用。
文章表示,事件发生时间大约在2010年7月,有3艘核导弹潜艇几乎同时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浮出水面,据称这是要凸显美国对中国在东海导弹试射的高度不满。
大规模的导弹试射是高度挑衅并能破坏稳定的作为,美国的用意在以适当的方式与武力数量对中国展示美国的军事力量。就此而言,核导弹潜艇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个动作就像华盛顿对北京说:「当然啦!你的导弹可能让我们很惊讶。但是请你也记得我们也有很多导弹,而且它们离你不远。」
当时《南华早报》曾报导此一事件:
「浮出水面现身的美国核导弹潜艇包括在韩国釜山的密西根号(USS Michigan),在菲律宾苏比克湾(Subic Bay)的俄亥俄号(USS Ohio ),和在印度洋战略要衝迪亚戈加西亚岛(Diego Garcia)的佛罗里达号(USS Florida),这不仅显体现美军在东亚地区的潜艇活动升高,而且它们都不是空手而来。」
这3艘潜艇当时共携带了462枚战斧(Tomahawk)巡航导弹,如果用美国在东亚的核心武力──在日本巡弋的第7舰队──所拥有的巡航导弹来计算,3艘核导弹潜艇让美国在东亚的巡航导弹总数暴增6成以上。
文章最后引述一位与中美军方关系密切的资深军事专家的话说,「从任何角度来说,460多枚战斧巡航导弹都是可怕的巨大火力。这再次显示,美国不仅决心要保持在亚洲的军事主导地位,而且正在付诸行动。这是给北京的讯息,同时也让其他国家明白美国的态度,无论你是美国的盟友或只想保持中立。」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