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杀手:东风 -21D反舰弹道导弹

近年来俄罗斯跟随中国解放军研制导弹方向,发展出类似中共「东风-21D」中程弹道导弹的「伊斯坎德尔」(Iskander)短程战术导弹,专门打击大型水面舰艇,它与中共的反舰弹道导弹一样,有「航母杀手」之称。但是,这种在冷战期间发展出的反舰武器,从未能在实战中测试其击杀大型水面舰艇的威力。甚至在前苏联的解密军事文件中还曾讨论过反舰弹道导弹的可行性,它得到的结论是:反舰弹道导弹很难击中航母,除非是数十颗导弹同时发射的「饱和攻击」才有可能。

据《国家利益》报导,从中国研发反舰弹道导弹后,引发美国对航空母舰安全性的高度忧虑。中国的中程弹道导弹原是用于携带核弹头来攻击城市,经过一些改装后用于打击大型水面舰艇,可以在1500公里到3000公里的距离外发射,并直接击沉美国航母。

图为中国自行研发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被西方军事专家称之为「航母杀手」。(图/新华社)
图为中国自行研发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被西方军事专家称之为「航母杀手」。(图/新华社)

不过,根据最近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解密的一份前苏联专业军事期刊研究报告指出,苏联早在1962年就有了反舰弹道导弹的想法,但经过研究后认为并不可行。解密文件中一篇由苏联海军上尉亚努费耶夫(V. Anufriyev)署名的文章《美国航空母舰打击群进行突发攻击的侦测指标》指出,苏联担心美国以驻扎在苏联沿海周边的航空母舰发动突如其来的核武攻击,并研究美军发动攻击前会有何种讯息可做为判断指标,例如有多艘航母驶离港口等等。

报导说,文章在讨论航空母舰的优缺点时提到用弹道导弹击沉航母的概念。它指出,航母很难以远程地对舰弹道导弹进行攻击,因为舰艇大部分时间在海上,并且伴随为数眾多的护卫舰与战斗编队。而要用远程雷达来区分航母与其他较大型战舰、补给舰或甚至商船都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用侦察机或潜艇,它们探测到航母时能确定航母的位置,但如果是远程的概略侦测方式,就很难用弹道导弹在大面积海洋中打击相对面积较小的活动目标。

报导表示,即便使用高精度的间谍卫星或具有特殊装置的轨道卫星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从卫星发出航母精确座标后,要先预备发射导弹,加上导弹飞行时间,等导弹抵达座标上的位置时,航母早已远离危险区域(危险区域约为100万吨TNT的水下导弹爆炸范围,半径不超过8公里)。如果要全部覆盖活动航母可能的位置,就需要同时发射数十枚导弹才能命中目标。

而且亚努费耶夫也认为,就算使用核弹头,针对航母的弹道导弹也很难发挥效用。因此,只有潜艇和战机才能对航母构成最根本的威胁。

报导指出,这种分析在55年后仍然有效吗?1962年至今,远程传感器和导引系统有极大的进步,间谍卫星可以立即将目标数据传输到导弹发射系统上。但是,海洋仍然是一个大的地方,陆基弹道导弹发射与飞行时间内,船只仍然可以航行相当长距离。就算有较好的导引系统,但可能会锁定在错误的目标上,加上如神盾舰的反导防御系统更加先进,要直接在大海上击中航母非常困。

这些分析当然不表示反舰弹道导弹无法威胁21世纪航母,只是说明即便经过半个世纪,反舰弹道导弹的局限性仍然没有改变。

文章来源:Russia Wanted a 'Carrier-Killer' Missile. Here's Why It Failed.
#航母 #反舰弹道导弹 #东风-21D #间谍卫星 #神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