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解放军近日在南海进行了一次弹道导弹试射,对南海宣示主权的意义重大,更引起了美国与其亚洲盟国高度关注。此次试射的东风-21D弹道导弹,其假想目标当然是大型军舰如航空母舰,虽然外界对弹道导弹能否有效击中移动目标仍有质疑,但专家认为,只要导弹再入大气层时有地面观测站提供导引数据,击中移动舰艇的机率将大增,这也是为何中共坚持要在南海岛礁建置雷达站等基础设施的原因。
《卫星通讯社》引述俄罗斯军事评论员卡申的分析称,共军对南海的导弹试射是为了显示其弹道导弹能在南海全海域内击中任何水上目标。因此,任何进入南海的外国舰艇将暴露于导弹的高度威胁下。目前,中共几乎是唯一将反舰导弹导弹形成系列生产并列装部队的国家,伊朗虽也进行此类研究,但研究成果尚未被确认。
卡申指出,反舰导弹导弹与打击固定目标的弹道导弹不同,两者差别在于反舰导弹有导引弹头,通常是雷达或光电导引。但是当导弹在大气层中以超音速飞行时会产生等离子云,使得雷达或光电导引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如果弹道导弹是打击固定目标,导弹能根据陀螺仪和加速感测器等惯性导引系统运作,一路呈盲飞状态直到击中目标。但若要打击移动目标,就必须降速至3马赫或略高,此时雷达或光电导引系统才能正常工作。
不过,卡申表示,降速之后导弹容易被拦截,而且降速后高度降低,导引系统的扫瞄范围就更小,容易失去目标。为此导弹除了要在发射前获知移动目标位置外,还必须依其行进资讯推算导弹抵达时的目标位置,否则以航母战斗群大约30节(约每小时60公里)的航速,导弹到达目标区时,航母可能早已离开至较远的区域。
为弥补这段位置资讯落差,导弹在中段大气层或其边缘的太空飞行时,可向其传递目标位置变动资讯。但要完成此项任务,对目标的持续观测就不能中断。正因为如此,共军在南沙扩建岛礁后首先建立战略基础设施,包括雷达站、电子侦查站、港口和飞行跑道等。透过以此为基地的在无人机、巡逻飞机、舰船和其它工具协助下,可对敌舰动态进行不间断的监控。
卡申最后分析指出,共军在南海已建立起复杂侦查打击系统,各种打击手段和侦查工具都必须经过不断测试和完善,因而需要定期举行导弹试射演习。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