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疫情延烧,大陆科学家在广东一户家庭群聚感染案例中,发现了引发此次疫情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突变现象。
综合香港《南华早报》、大陆第一财经报导,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团队上月29日在大陆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刊登研究报告,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与人传播后出现了「惊人」的突变情形。
由研究人员崔杰领衔的团队指出,他们研究广东一户感染武汉肺炎病毒的家户案例中,发现病毒在家庭成员中传播时,病毒基因出现「重大变化」。
文章指出,病毒经常突变,但是多数变化都是「沉默的」,不会改变胺基酸序列,对病毒行为的影响很小;另外则是会发生改变胺基酸序列的基因突变,这能够改变病毒的生物特性,让它适应不同的环境。
科学家在这户广东人家染上的病毒株上发现了2个胺基酸变化,「显示病毒在人与人传播后开始出现突变。」除此之外,研究团队从12月30日至1月下旬期间,检视大陆各地武汉肺炎病例后,共发现了17个涉及胺基酸改变的病毒突变情形。
至于新型冠状病毒出现突变,会不会进化它的适应能力?团队目前还无法下定论,文中指出,「还需要持续密切监控病毒的突变、进化、以及适应情形」。研究人员表示,「目前来看,突变是十分随机的,而且程度很低,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来支持人与人传播会产生突变。」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人员石正丽也表示,目前尚无法得知新型冠状病毒的突变速度会否比SARS或是其他冠状病毒还要快。石正丽并未参与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团队的研究。
目前也尚不清楚病毒产生突变会对病患带来什么影响。向北京提供对抗疫情建议的大陆专家小组成员邱海波(Qiu Haibo,音译)2日表示,还没有证据显示病毒突变会导致重复感染情形,不过报导指出,根据过去研究,病毒突变可能会让已经痊癒的患者再度染病,并且骗过现行的检测方式。
另外,部分科学家担心病毒变异会增强传染能力,研究团队指出,目前的实验数据仍不够多,病毒序列的变化也太小、突变也少,关键蛋白甚至没有突变,他们表示,还需要更多临床数据及病毒序列,才能看出病毒的变化及传播规律。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传染病研究员安德森(Kristian Andersen)也认为,病毒不断变异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突变也不会特别导致病毒毒性增强或是更加致命,她说想不出病毒在疫情中突变后,变得更加凶险的例子。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