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的产业界在面对新冠疫情的衝击后,纷纷开始勾划未来的产业链配置,其中有部份涉及各国的国家安全政策,部份则是出于纯经济因素。不论如何,将全部或部份产能迁出中国大陆,避免因过度集中形成大规模中断的风险,已成为全球产业界的共识,未来中国大陆势必面对一波产业撤出的风潮。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新冠肺炎疫情衝击下,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显得脆弱不堪。但这场疫情对于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实际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但已有许多观点认为,疫情过后跨国企业可能会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把部分产能迁出中国大陆。

以汽车产业为例,武汉封城两周后,现代汽车在韩国的工厂停工。原因主要是青岛的零件供应商在春节后復工人数不到15%,使得韩国车厂被迫停产。

专家称,虽然有分散风险的需要,但在大陆建立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建构了几十年,调整起来「既痛苦又耗时」,不是几年内就能办到。

报导指出,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后,产业链风险罕见地出现「无法分散」困境,这是全球化过程中尚未遇到过的。过去大陆成为世界工厂并不是人为设计,而是几十年来产业链成长的结果。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吴靖表示,相比于工业化早期,如今全球产品供应链日趋复杂化、网路化,似乎反而导致对风险的抵抗能力降低。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张洪涛教授认为,疫情爆发后,成本不再是企业唯一的考量,产能集中在大陆的风险逐步展露。把所有鸡蛋放入一个区域或国家篮子时,它被打翻是早晚的事。因此跨国企业因此必须在成本和风险之间寻找平衡,至少会将重新组织产业链来构建多元化的供应来源。

报导说,以前发达国家担心的是大陆工厂关闭,但到了三月份,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封锁抗疫,他们的工厂也都关闭。这已经不是成本和风险平衡问题,因为事态超出对供应链的传统理解,这是从没见过的的供应链风险挑战。

除了产业链,这次疫情还造成欧美国家造成医疗物资紧缺,而全球产能又过度倚赖大陆,加上长期与大陆缺乏政治互信,欧美国家转而透过立法来终止对大陆的原料药与医疗物资的依赖。未来将有大量的相关产业转回本国或是相对较能信赖的国家。

报导认为,不论各国情况如何,某种程度上与大陆的脱鉤或减弱联结将会发生,而中国大陆的老龄化将会加速这一过程。

文章来源:肺炎疫情下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去中国化」是否可行
#新冠肺炎 #武汉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COVID-19 #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