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布吕耶尔只活了短短的51年,是法学学士,当过律师,教过亲王的孙子,出任过波旁公爵的秘书和侍从,担任过财政总管。在48岁这一年,因《品格论》一书的贡献,当选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成为一位「不朽者」。
他的文字离我们既近又远,从产生的时间上看是遥远的,从剖析的内容上看又如此熟悉。他的经歷使其成为洞悉王宫贵族生活的人,因而他对所谓的「大人物」毫不陌生。然而他对街巷俚俗更加瞭解。他的笔触在涉及各色人物时都从容不迫、入木三分。他写的是人性,所以也就不存在东方与西方、古人与今人的隔阂。
他不断修订这部文稿,等于是不断订正自己关于人性的认识。他在世时,这部书每年都要再版,他也就每年增删修改,显然这成为其一生的着述事业。这种写作生涯是独特的,好像比另一些作家更专注、更投入于某一方面的思考。由于力量的集中,这仅有的一部书也就变得更丰富厚重。
从写作人生来说,这是一种极彻底的「减法」或「加法」。减去其他一切新书的构思,只在原有的文字上再加雕琢和增补;这个过程也是在逐步增加和积累,使这一本书变得更大。
这当然需要超人的自信和耐心。比起网路时代的文字堆积,这种精心和沉着的着述显出了不可超越的气度。
人生有两种大书。一种是拉布吕耶尔式的,另一种是托尔斯泰式的。前者将一生综合在一本书中,后者用无数本书表达自己这一生。
(千百度/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他们为何而来》一书,供图/视觉中国)
(本文摘自《读者杂志11月号》)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