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不喜欢改变,你会更不喜欢变得无足轻重。」美国前陆军参谋长辛塞奇(Eric Shinseki)如是说。
对于企业主管来说,了解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概念并不困难,困难的点在于,找到适合公司的改变本质、范围,以及时机。
美国雷鸟全球管理学院(Thunderbird School of Global Management)全球策略教授汉萨克(B. Tom Hunsaker)等三位学者专家,于史隆管理评论(Sloan Management Review)指出,现今企业运作的环境更加不确定,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跟风险也跟着加倍放大。
三位学者指出,改变基本上有三种形式。改变要能成功,首要之务是了解公司目前需要的是哪种形式的改变。
第一种形式是改变强度。例如,「我们公司需要加强执行目前的做法。」有些公司野心过大,其实公司需要的只是改变目前做法的强度,但公司却改变了方向,以致产生了风险。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立志成为全球性的投资银行,便是一个说明改变强度的例子。
第二种形式是改变行动。例如,「目标不变,但是我们公司需要改採新的做法。」网飞(Netflix)的成功便属于这一种,公司从一开始的邮寄电影DVD,改变成现在的提供串流服务;亚马逊(Amazon)从电子商务扩展至实体零售店面,也属于这一种改变。
第三种形式是改变方向。例如,「我们公司要走一条新的路。」二○○五年,富士公司(Fujifilm)注意到一些逐渐浮出的警讯,当时公司的核心产品数位相机已经走向大宗商品化,而且一般相机的功能也逐渐被併入智慧型手机中。
富士因此决定将事业多角化,例如,进入药品与化妆保养品产业。此外,公司也成功在原有影像事业的基础上,跨入高传真医疗用影像的领域。
汉萨克等人提醒,弄错需要改变的形式,公司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许多公司的策略明明已经过时或者有问题,但是公司却误把心力放在,更加努力执行原有策略上。
从柯达(Kodak)、诺基亚(Nokia),到黑莓机(BlackBerry),这些公司的失败,都是因为以为只要改变强度,就能因应环境。事实上,它们需要改变的是行动(採纳新科技或经销管道),或者需要改变方向(退出公司原来所在的市场)。
(本文摘自 《EMBA 世界经理文摘 411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