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南大学生物科技学系副教授黄铭志日前访问基隆正滨渔港时,採集到当地渔民俗称「金丝猴」的红头龙虾,经鑑定后,命名为「海神后海螫虾」,并登录台湾物种名录(TaiBENT)。黄铭志转述渔民说法,此种海虾产量稀少,平均1年捕获量不到40只,也是当地单价最高的虾类之一,此次幸运採集到10只成熟个体,已全数捐赠给国立台湾博物馆保存。
黄铭志指出,「海神后海螫虾」属于后海螫虾属,学名为Metanephrops neptunus,其中种名neptunus为罗马海神「尼普顿」之意,因此中文学名取其拉丁文原意「海神」,加上属名「后海螫虾」而成。黄铭志表示,此虾最初于1965年在南中国海域首次发现,属于深海虾类,在澳洲也被称为尼普顿龙虾。
黄铭志描述,「海神后海螫虾」的特色为红色的头胸甲及白色的腹部,红白相间,相当鲜艳美丽,且身长可达29公分。黄铭志也称,此种虾类主要被发现在南中国海和澳洲西岸海域300至600公尺深的海底,因此本次于东沙岛海域附近寻获,相当惊喜。
黄铭志兴奋表示,由于国际上尚未记录到抱卵的成熟个体,因此学者对于此虾类成体大小,尚有诸多揣测,如今幸运採集到10只成熟个体,包含抱卵的雌虾个体3只,是稀少珍贵的标本,绝对有助于了解虾类生态。
黄铭志也感谢,此次鑑定虾种过程,由国际螯虾学会事务局长日本籍川井唯史博士一路协助,包括绘图记录、拍照等工作,并共同发表在国际期刊甲壳类研究「Crustacean Research」上。基隆区渔会指出,目前辖下渔港市场都没有发现贩卖「海神后海螯虾」,摊商多贩卖养殖虾及其他种海虾,此类海螯虾在当地市场根本看不到,听闻黄铭志有採集到,真的很幸运。
更多 CTWANT 报导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