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简秀枝专栏】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在收藏道路上,坚持是不二法门。
走过41年的摸索、探查、求教、追踪,用打拚事业的精神,孜矻觅寻,尤其投资事业的永续态度,义无反顾。
「锦燕堂」主人,何锦荣与黄秋燕,是殷实夫妻,夫唱妇随,在创业与收藏路上,都是亦步亦趋。
如今,成立收藏堂号之后,继续《锦砂燕赏—锦燕堂藏紫砂器》的专书出版,让人一窥他的收藏高度与厚度,特别是41年来,未曾停歇的毅力与热情。
12月13日受邀参加「锦砂宴赏安平雅集」活动,一早抵达位于台南安平的莹联公司。
这是由知名建筑师毛森江所设计的楼宇,素雅的清水模墙,比较像低调奢华的民间宅邸,不是工业生产的企业总部。主人实事求事的个性,尽在不言中。
登门上楼,大客厅里的简约茶席中,拉开一天精彩序幕。
原木长桌,素朴俐落,「锦燕堂」主人的精神寄托所在。紫砂是何锦堂的收藏重心,而茶事则是他的雅好。
当典雅紫砂茶壶,加上陈年老茶,泡制出琥珀色茶水,缓缓倒入青绿瓷杯,在茶香四溢中,享受着主人的好心情,茶汁温润柔和,含在口中,余甘无穷。
当主人的话匣子打开了,谈收藏、谈创业,也谈家庭,更重要的是,他走过41年收藏之路后,开始思考着更多元的分享境界。他希望在家乡盖一座收藏博物馆。
因为来自乡间,土地成就了何锦堂的事业与人生,饮水思源,现年65岁的何锦荣,倍见使命感。
「如果可以利用自有的老宅空地,打造一幢专业紫砂博物馆馆」该是下一个阶段的努力目标。
何锦荣所谓的老宅,就在台南、高雄交界处的兴达港附近,在参访各地博物馆之后,他心有所愿。
一座以现代化的条件,足以安顿保护收藏品之外,更供作教学、研究与推广,然后开放外界参观,带动地方艺术文化氛围。
这样的梦想,看似遥远,但对坐拥满满收藏品的何锦荣来说,其实,也是「天涯咫尺」,有梦最美,理想相随。
1955年出生于高雄茄萣乡的何锦荣,大半生,未曾离开过南台湾的艶阳与土地。他从小酷好户外活动,踢得一脚好足球,曾入选国家代表队,从年轻开始,练就好身体,无惧于吃苦。
这种运动员的能力,也隔代遗传给他的孙子辈,无分男女,阳光个性之外,各个都酷爱运动,晒出一身黝黑。
但是在早年的台湾,运动之路坎坷,很难发展成志业。何锦荣心知肚明,他和一般年轻人一样,离开了学校,寻找谋生途径。就业的第一步,就在台湾铝业公司,从跑业务开始。
台铝的前身,是「日本铝业株式会社」,成立于1935年,顶盛时期曾号称是全世界规模第二大制铝厂。
国民政府来台后,接收更名「台湾铝业」,出现两极化命运,一度为绩优国营事业,是眾多青年求职首选,最后却弄得关厂弃置。
何锦荣初入职场,没有太多选择,他带着从小在运动场上踢足球的干劲,以拚命三郎精神,苦干实干,完全不计较,什么粗活,交在他手中,都是使命必达。
因此,他比同侪握有更多学习磨练机会。从设备发包、组装、试俥,他全程见习,练得真传,尤其培养出对机工生产的概念与兴趣,为日后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6、7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农村转型工业开发。工业起步,基础五金,前景看好,外销市场,潜力无穷。
一心出人头地的何锦荣,很早就贴近社会发展脉动,嗅闻出机会,他知道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势必从五金的基础开始,而工业用刷子,正是砂轮机的基本配件,因此放大胆子,和友人合资开起工厂,初期锁定砂轮机刷具相关产品。
鄕下孩子走上创业之路,没有特殊背景,苦干实干外,更多看天吃饭风险,因为大环境时有起伏。
例如,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中东战争爆发,油价上涨,台湾经济,大受影响,当时许多中小企业,陷在半停工状态。何锦荣深知自己没有后路可退,更咬紧牙关,朝思暮想,寻求突围之道。
他拉高视野,争取真正的竞争力。刷子既是消耗品,也是物件处理必备工具,他希望从中开发新商机。
因此,亲去查阅资料,寻求商机,主动联繫国际,争取世贸中心的协助。这样的作事态度,为他的工厂,找到国际行销的机会,快速否极泰来,扭转劣势。
1985年未满30岁的何锦荣,在摸索出窍门后,在高雄茄萣成立「莹联」企业,推出自我品牌「Union Brush(优利牌)」,以不一样的创业视角,建立利基,日后加码积极投入自动化生产线的建构,广辟外销多元接单机会。
从草根创业,到与日商、德商合作,资源累增,加上他一路採取少量多样客制化的路线,成为优势,特别是,国际合作伙伴的进驻,提供的资本财力与风险控管,对资源单薄的年轻人来说,有着如池鱼得水的神助力量,一步一脚印,累积经验与成果。
屈指一算,35年光阴逝去,麻雀虽小,五臟俱全,莹联订单,大部分来自国际,同时,又同时具备生产与技术服务的公司,尤其,与时俱进,跟上国际产业的转型脚步。
例如,千禧年后,配合高科技产业升级转型需要,无尘室作业环境,TEF-LED液晶半导体面板清洗刷、精密工业和科技业用刷,何锦荣无役不与,冷静加上智慧,打造出难被替代的制刷产业王国。
在创业,何锦荣锲而不舍,也不画地自限,看似制刷的小产品,依旧能够飘洋过海,成为横行各产业,无可限量的利基产品,是产业界小而美、小而精的营运范例。
在艺术收藏的道路上,原本崎岖难行,但何锦荣则是以「爱到深处无怨尤」的情怀出发,上山下海,脚步不断,问圣求贤,累积经验,最后内化为自己的收藏专业,胆大心细,挑精捡良,丝毫绝不马虎。
何锦荣从24岁开始收藏。最初,他以台铝业务员的5倍薪水,购藏了生命中的第一把紫砂古壶,那是清徐恒茂制的〈朱泥莲子壶〉,朱泥色正,包浆莹润,令他爱不释手,也注定要「玩壶一生」。
25岁专程去香港罗桂祥的双鱼艺瓷公司,搜寻讯息,《香雪庄藏砂壶》、国际拍卖公司的《宜兴名陶》拍卖图录,专业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何锦荣一一收集研究,把收藏完全活化,而足迹遍及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紫砂产区的黄龙山、白砀山的丁蜀,不只收藏完整器型,连破片标本、泥矿标本,他也不错过。如今,不只讲得一口好紫砂,连紫砂矿土,他都如数家珍,琅琅上口。
回首前尘,何锦荣一出手就不贪小便宜,起手式高,胆子大,心意坚定,都注定了他可以在紫砂收藏界卡到重要位置。
当回头再看41年缘起的那把壶宝,不但陪伴把玩迄今,而且,像把壶宝成店为能够接续善缘、招弟引妹的同心圆点,让收藏雅兴,与日俱增,开枝散叶,建构出目前的完整收藏体系,足以笑傲收藏领域。
这41年的寻寻觅觅,究竟累积了多少好东西!?
「大大小小,上千件吧,至于精致度高的,大约4、5百件!」何锦荣诚实成性,不作掩饰,实话实说。
何锦荣至今没有停止收藏脚步,只是物件看多了,越来越挑,现在下手,非精即良,不再作泛泛的购藏。
究竟收藏带给他的好处是什么?!
首先,生活尽藏紫砂乐,国学大师林语堂曾说,只要有一个茶壶,中国人到那里都快乐。
的确,一只小紫砂壶,从创作师傅、雕工、刻纹、印章、诗句、精彩绝伦,各不相同,是很好的知识来源,每一个出处细节的探究,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工作之余,孤灯相映,物我交流,美在其中。夫妻之间,相互讨论,共赏共娱,彷佛成为彼此的一份信仰。
员工的领导统御,再多的规管指责,都不如在茶席上,递上一杯热茶,在眼神交会中,传达爱的叮咛。
和客户谈生意,也不一定要剑拔弩张,沏一壶好茶,说一段茶文化,当话题从茶叶、茶具、茶水开始,气氛祥和,攻防自在,心想事成。
从收藏带来的生活享受、人和关系,让他的创业人生,总是在踏实中,顺利向前。
其次,往来攀交鸿儒情。
何锦荣的收藏,跨越东西数百年,明清宫廷,文人士胄、欧洲贵族、民国以来蒋彦亭、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紫砂七老,外加冯桂林、汪寅仙,从艺术的神交中,相知相解,惺惺相惜。
例如,2年前何锦荣夫妇到东京拜访旅日艺术家王传峰,席间就出现日本现代建筑师隈研吾,酒酣耳热,加上茗茶飘雪香,紫砂话题不断,王传峰以「赏藏壶中天地为载体,行中华文化传承之根脉」勉励何锦荣夫妇,而推广「弱建筑」的大师隈研吾也亲题「壶中天地」留记。尤其在紫砂壶上题铭,成为何锦 荣珍爱有加的纪念物,更铭记与升华那份期许。
果然,返国后,何锦荣对自己的收藏更有方向感,出版收藏专书,投入藏品盘查建檔与研究,在专业领域更展现自信与智慧。
近期,一次又一次的「锦砂燕赏」活动,近悦远来,赏壶品茗,共游特殊景点,留下珍贵友谊与美丽回忆。
第三,找到生命传承趣。
何锦荣夫妇育有2子5孙,是典型「作人」有成,年纪轻轻就含贻弄孙,是圆满人家。
本来收藏只有夫妇俩的事,现在专书出版,专业客人拜访交流增加,儿子媳妇都参与接待,酷爱运动,一脸阳光健康的孙女孙儿,也加入餐敍行列,收藏彷佛成为何家人团聚忙碌的崭新理由,艺术传家,悄然上路。
身为珍视土地情感,打拚有成的企业家,光耀门楣外,反馈家乡,一直是何锦荣念兹在兹的信念,为家乡打造「紫砂」博物馆,雏型已浮现,如何在未来的岁月中,结合建筑,让艺术之光,文化传统的普世价值扬升,共迎家鄕晨曦夕落,留住永恒。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