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今(20)日在环境变迁研究中心之下,成立「空气品质专题中心」及「人为气候变迁专题中心」,让环境变迁研究更能回应社会关切议题。院长廖俊智院长期盼,中研院不仅要从事尖端科学研究,也要以科学为基础,善尽对关键议题的社会责任。这次成立的两个专题中心,将深入研究空污与气候变迁,目标是提出科学解释与建议对策。

空气品质专题中心执行长周崇光研究员表示,该中心的核心任务为整合并强化与空气品质相关的科学研究能量,经由完整而精细的基础科学研究,客观解释造成臺湾空气污染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降低空污的可能方法。

中央研究院今(20)日在环境变迁研究中心之下,成立「空气品质专题中心」及「人为气候变迁专题中心」,让环境变迁研究更能回应社会关切议题。(中研院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中央研究院今(20)日在环境变迁研究中心之下,成立「空气品质专题中心」及「人为气候变迁专题中心」,让环境变迁研究更能回应社会关切议题。(中研院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空气品质专题中心将在「台湾中西部空气污染之诊断与归因研究计画」等既有大型计画的架构下,与来自臺湾大学、成功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大学等校之专家学者组成研究团队,并与德国及韩国的研究机构密切合作。该中心首先将针对中部地区的污染进行高精度调查,再结合大气物理化学的分析技术,希望能找出该地区的空污原因,进一步能提出改善策略。未来,也将会把研究范围扩增至臺湾的其他地区,并参与国际合作。

周崇光强调,空气品质专题中心将会是国内最具规模的空气品质专业研究机构。该中心将採用气胶质谱仪、雷射剖风仪等高阶仪器,并与德、韩等国合作,应用最先进的大气组成分析卫星的数据,详细解析都市中关键空气污染物(例如:PM2.5及臭氧等)的产生过程,并探讨都市扩张与土地利用变化,如何影响空气污染物的传输与扩散。

人为气候变迁专题中心将延续环变中心的研究成果,参与国内外的大型研究,例如在「国际耦合模式比对计画」中,提供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小组(IPCC)撰写第六次气候变迁评估报告(AR6)的科学依据。此外,该中心也将参与科技部「臺湾气候变迁推估资讯与调适知识平台(TCCIP)」计画,发展更全面的气候变迁系统研究。未来,也将启动剧烈天气模拟、产业气候变迁风险评估及季节预报等面向的研究。

为执行相关计画,人为气候变迁专题中心将与国内外学研单位展开密切合作,包括美国、挪威、韩国等国际团队,以及臺湾大学、臺湾师范大学、臺北市立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中央气象局及水利署等国内单位。在研究资源方面,该中心也将整合数十位学者的专长,并利用国家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的臺湾杉一号与三号高速电脑、6 peta-byte气候变迁资料储存系统等。

人为气候变迁专题中心执行长许晃雄特聘研究员表示:新设立的专题中心为国内唯一有能力发展全球气候模式与进行长期气候变迁模拟的团队。它将加速臺湾的气候变迁研究的进展,以便能更明确地量化全球暖化趋势下的臺湾气候变迁,作为政府推动气候变迁调适与减缓措施的依据。

中研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主任陈于高特聘研究员指出,新成立的专题研究中心所专注的研究课题,皆与臺湾民眾的福祉息息相关。陈主任也强调,此二个新设的专题中心,系奠基于中研院长年培养的研究团队。透过专题中心的设立,并提供充分的研究资源,将可提升基础科学研究的社会贡献。也希望能与更多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合作,共同为解决我们的环境问题而努力。

#气候变迁 #专题 #中心 #空气品质 #臺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