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几点书中她常使用的方法来反问自己、检视情绪,例如:静下来,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放下无谓的执着
多加尝试,再从「我不是什么」去找到「我是什么」
问自己「然后呢?」思索这件事情对你来说,真的需要吗?
愤慨难平时先等一下,问自己「这个情绪是谁的」,除了生气还能做些什么?
思考死亡,写下遗嘱,什么是你重要的,有什么是你放不下的?
时时刻刻关照自己身体的反应,许多的答案透过身体就能知道
现在的你或许伤痕累累,亦或是已经对现况麻木无感,都要给自己一个机会翻开它,按下重新设定的这颗按钮,你也可以选择你想要的快乐人生,发挥你完整的生命能量。
【精彩书摘】
我曾经想成为最好的女朋友
小时候,我们的爱是从大人身上学会的。大人透过照顾我们来表达爱,于是我们会误以为照顾他人就是一种爱。但是,爱只是这样而已吗?
长大一点之后,我透过电影和书本来学习爱。于是我发现,强烈地想看见某个人、想要把对方拥入怀中、想要抚摸、想要拥有的渴望,可能就是一种爱。但是,那些想要的背后,经常也伴随许多痛苦。
可是真正的爱,背后应该是没有痛苦的啊!那到底,什么才是爱?
在人生旅途中,我透过各种经歷,一点一点慢慢体会爱。这当中,也包括问问我自己:「我到底想要被怎么样对待?我想得到什么样的爱?」
以前的我很需要陪伴,我很怕一个人,也很怕孤单。如果一个人,就觉得自己好像什么也不是。那时候的我,无法面对我自己,所以总想要有人在身边。于是我认为「爱就是陪伴」。我需要家人、朋友、爱人的陪伴,我会一直想要谈恋爱。因为有了爱人,就会有人陪伴我,所以谈恋爱变成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但即使身边一直有人陪伴我,我心中依然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彷佛有一个洞,一直没有被填满。于是,我再度感到疑惑—这是爱吗?陪伴就是爱了吗?
或许你我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一度觉得拥有对方就像拥有全世界,但到了某个时刻,却觉得这样的相伴变成一种折磨。当初的爱,不见了吗?它跑哪里去了?为什么爱这么机巧、这么容易变化……爱难道不应该是永恒的吗?
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女朋友,曾经是我的人生目标。我是一个爱谈恋爱的双鱼座,我享受在爱里,也希望能给对方最好的爱。我不需要成为顶尖的女强人,但我希望成为对方最好的伴侣。
然而,在一段段的情感经歷中,我发现这样的想法让我陷入无尽的痛苦。
首先,当我以成为一个最好的女朋友为目标,就意味着,我的人生中必须要有伴侣。其次,我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让自己调整变化成「他」想要的样子。但那样的我,不见得是我最舒服、自在的样子,也不是「我」真正的样子。或许一开始总是甜蜜,但随着时间过去,就只剩下妥协与配合。甚至是相处模式固定下来之后,就只会害怕要是不这么做,就可能会起衝突。
这样,还算是爱吗?爱为什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究竟是你变了?我变了?还是有什么变了?
于是,成为最好的女朋友,慢慢地变成一个诡异的生命目标—我这样想,真的对吗?
万一我认识的是一个王八蛋,那我是不是得耗费好几年的痛苦折磨,才会意识到,这样的付出并不值得?这么一来,我的人生不就是奠基在他人的价值底下吗?那我呢,我在哪里呢?
真正的爱是让一切事物为之所是
年轻的时候,我总觉得,能够好好谈一段恋爱,就是人生最好的事。要是能像好莱坞的电影一样,王子与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那就是最棒的事情了。但电影从来没有告诉我们,「the end」之后,男女主角又发生了什么、面对了什么。
长大后才懂得,每一天,我们都在面对「the end」之后。
我总是透过爱情,慢慢学会爱。谈了几段不是很成功的恋爱之后,我逐渐发现,那个最适合我的人、那个完美的人,可能并不存在。因为,我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当我要求另一个人成为完美的同时,我也在无意间要求自己成为完美。我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女朋友,这意味着我也在期盼对方成为完美。只要对方不符合我的要求,我就会感到痛苦;当我觉得自己不符合他的要求,我也会感到痛苦。但真正的爱,不应该有痛苦。
爱当中或许有学习、有成长、有互动,但爱不应该是痛苦的。那些痛苦更像是一种提醒,让我们知道,在爱的学习上,还有没想明白的地方。
比方说,分离是一种痛苦、得不到是一种痛苦,但我慢慢也学习到,所谓的痛苦,某种程度上,都是自己带给自己的。我怎么看这个现状,将决定我是否感到痛苦。要是没有分离的痛苦,怎么会有相聚的快乐?于是分离真的痛苦吗?还是可以视为重逢的前奏呢?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不见得要用绝对的方式去理解。
虽然我一直在寻求一个绝对的爱的答案,但我却在尝试相对的过程中,渐渐靠近了爱的真相。我渐渐从爱「不是」什么,明白了爱「是」什么。卸下了广告、电影、父母、社会、DNA……为我带来的种种限制之后,剩下的是什么?那真正属于我、来自我对爱的理解,是什么?
真正的爱是让一切事物为之所是。这是我的现任伴侣,在交往多年之后,慢慢教会我的。
爱里从来不该有牺牲
我有一个惯性,总觉得「还有更好的东西在后头」。因此,我去旅行的时候经常赶行程,因为我总觉得下一个地方或许更精彩!我觉得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下一个地点会比现在这里更好、更漂亮,一定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在等着我,一定还有什么好事正准备要发生吧……。
这种惯性可能会发生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毕了业考上大学就好了吧?成为大人就好了吧?升职加薪就好了吧?中乐透赚大钱就好了吧?找到更好的伴侣我就好了吧?结了婚生了小孩就好了吧?小孩长大我的责任了了就好了吧?退休后什么也不用做就好了吧?
在我尚未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它就是我身上无意识的惯性,展现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经常没有好好待在当下,因为我总在期盼未来。一直到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少了每一个当下的细细品味,其实就失去了旅行的意义、生活的意义,甚至是关系的意义。
这样的惯性鲜明地展现在我和男友的关系中。即使我浑然不自知,枕边人却很清楚—如果你总是期待会有下一个更好的可能,那现在的我算什么?我无意识的惯性不仅让我痛苦,也让身边的人很痛苦。
一开始我并不明白,我认为自己全心全意投入在这段关系里,但其实,我的言行举止都说不了谎。我们的惯性、生活习性,都是不会说谎的。如果我没有发现自己的惯性、破除这个迷思,我就只会永远处在等待里,等待「未来」的美好发生,等待每一个「下一次会更好」。而那对伴侣来说,是非常伤人的事,多年来我却浑然不知。
为此,我和男友有过争吵,也有多次的沟通。最后,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如果和我在一起的你,不是真正的你、不是你最想成为的你,那我寧愿你不要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就像当头棒喝一样给了我一击。
一开始我也委屈,我也抗拒:「我做错什么了?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女朋友啊!」一直以来,我努力地做一个很好的女朋友,但却忽略了一件事—如果我没有成为我自己,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最好的女朋友,或许该说我根本不需要成为一个最好的女朋友,我只要成为我自己就好。
在爱里,我们经常会说:「我都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但或许,我们付出的,并不是对方想要的;而那个为了付出而委屈妥协的自己,也不见得是对方喜欢的样子。真正爱我的人,不会想要我做那个「最好的女朋友」,他只会想要我成为「最好的我自己」。
或许我们身上都有一些旧有的模式,下意识地运作着。它需要我们更清晰去看见。许多一直以来的惯性,并不容易在一夕之间改变,但是只要意识到,就是第一步的开始。
「我现在看见了,我不会让它再发生……,」我对男友说:「但若是我重蹈覆辙,请你提醒我,那不是我故意的,而是我不自觉、是我没有意识到。这些模式是怎么来到我身上的,我还没有弄清楚,但我想和它说再见。请你陪伴我、帮助我,请相信,我是真心地想要和你好好学习,一起向前走。」
这番话,就相当于是我的宣言。当我对我的生命、对我自己、对我的伴侣,发出这个宣言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为这件事情吵过架。旧的模式依然可能浮现,但他发现时会提醒我,我也时时保持觉察,我们有共识地,一起为这件事情努力。
我很清楚,我不要再做同样的事情了,因为那不是我,那也不是爱,爱里从来不该有牺牲。
所有不是「你」的事情,做起来一定很痛苦。或许一开始,我们还可以用爱情的泡泡去粉饰:「因为我爱他!」「因为他喜欢!」但如果那不是真正的你,时间一长,就能感受到心中的勉强。
比方说,我不是家庭主妇类型的女生。如果我的男友心中期望另一半贤慧顾家,一日三餐都细心准备,家事一手包办,温柔细心又体贴,那么他会非常痛苦,我也会非常痛苦。因为这些都不是我擅长的事。当然我可以试着去做,但过程中,我可能要付出特别多的力气、承受庞大的焦虑和压力,成果还不一定能如预期。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适才适性的发挥之处。有些人做某些事就是特别容易上手,因为那就是属于他的东西,于是做起来不仅比别人轻松、容易做得好,还能乐在其中。
如果我不是在做我最开心的事,我的身体会知道,我的心也会有一种「牺牲」的感觉。然而,爱里从来不该有牺牲。
无法真正成为自己、活出自己,当然会造成伤痛
有时我会听到朋友说:「我只是为了孩子才忍耐我的另一半。」或是听到他对孩子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怎么怎么了!」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总是会想,为什么他不能只是对孩子说:「我只是因为爱你想成为你的父母。」为什么要让孩子背负着父母为了我牺牲很多的愧疚,回过头来进行所谓「孝顺」的动作只是一种还债的心态,而不是因为我从你这里得到了无条件的支持与爱,所以我也很愉悦地用无条件的支持与爱对待你。更糟的是孩子可能会无意识承担了「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必须牺牲我自己」的木马程式,然后让这样的行为模式一代一代传下去。
当我们定义出生活中的优先顺序,那是一种厘清,而不是委屈或牺牲。例如许多明星婚后退居幕后相夫教子,旁人经常感到「可惜」。但,如果那是对方真心想要的选择,如果那当中没有牺牲,当事人就只会充满喜悦,又何来的可惜呢?
真正的爱,或许不见得在于多做什么。不只是「我帮你盖了棉被」或是「我为你做了饭」……付出当然是爱的一部分,但我在走过人生之后才逐渐明白,真正的爱是让一切事物为之所是。无论对自己,对对方,都是如此。
前阵子我读了动植物沟通师春花妈的书—《跟一棵树聊天,听他的人生哲学》。其中,春花妈跟造型盆栽聊天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衝击。故事的主角松树被修剪成独特的造型,旁边还搭配青苔造景,透过人工的美感雕琢,俨然成为一件艺术品。
然而,松树却一点也不开心:「你们为什么硬是要我往下长呢?太阳就在上面,为什么你们要觉得往下长才是对的!」
苔藓也说:「没错!我就是要在这里最舒服、最快乐、最好生长,你们为什么硬要把我挪到那里!」
看到这里我才发现,是啊,人就是这样。我们经常按自己的想法,去决定是非对错,却忽略了「对方」怎么想。我们觉得这样美,觉得这样好,甚至觉得……「我这么做是为你好」!然而,所有一意孤行、一方强加的「为你好」,最后只会在对方身上留下伤痛。那个对方,可能是植物、动物,也可能是子女、伴侣,或任何一个我们所爱的人。
伤痛不只来自彼此之间的衝突或抗拒,也不只来自倔强的屈服;当对方有着「因为你是为我好,所以我得接受」的想法时,即使是心甘情愿的妥协,他依然都因此变得「不再是自己」。松树不松树了,苔癣不苔癣了,孩子不孩子了,我也不我了……无法真正成为自己、活出自己,当然会造成伤痛。
当我们真正地爱一个人,不会希望对方痛苦。当对方能真正自在地舒展自己,感觉自己所有真实面貌都被接纳、被包容的时候,或许才是真正的爱的展现。因为,那也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被爱的方式,不是吗?
(本文摘自《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为你自己》/天下生活)
【作者简介】
曾宝仪
兼具主持、歌手、演员等多重身分的全方位演艺工作者。
大学毕业后进入电视幕后工作,师事张小燕,从助理主持正式跨到萤光幕前,曾荣登畅销女歌手,也参与戏剧演出,主持眾多知名综艺节目,类型包括益智、艺文、选秀、实境等等。
主持经验丰富,无论海内外各大知名颁奖典礼、晚会,以及韩国艺人见面会等。近期更参与电影制作与纪录片拍摄,跨足全球。
本书是曾宝仪10年多来在生命觉醒课题上,亲自体悟出来的精华。
她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心情,只希望她的故事是你生命中温柔的陪伴。
当你失去力量时,能给你一些方法提醒着你我,「我们都在路上,生命都是礼物」。
「我希望这本书放在架上的时候,就是想要告诉大家『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为你自己。』当你拿起这本书,你可以跟我一起思考『你有好好成为你自己吗?』然后,透过这本书,听我分享,这是我思考自己有没有『好好成为自己』的人生歷程。」── 曾宝仪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