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简秀枝专栏】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徵,那么,艾菲尔铁塔就是现代巴黎的标志。这座巴黎绝对地标,成为法兰西的绝对骄傲。
倘若说,浊水溪大桥,是日治时期以来,对南台湾具备实质经济和军事双重意义,易名后的西螺大桥,更具城市地标与在地人荣耀感,返乡游子、观光旅游,西螺大桥是必去的景点。
但是,巴黎人没有把艾菲尔铁塔缩小尺寸,作成模型装置艺术,广置校园,因为他们知道,肯定巴黎圣母院,锺爱艾菲尔铁塔,是藏在巴黎市民心中,浓缩寄存在每一个法兰西子民的灵魂深处。
反观,云林县西螺镇文昌国小,却选择直接把西螺大桥搬在校园大门口,而且以赤红色的庞然大物,让莘莘学子当成遮雨棚、家长接送区。
而学校冠冕唐皇的理由是:学生上下学安全、家长接送学生不受塞车困扰,是兼顾安全与文化的优良动线。
面对地方电视台的访问时,以十足小大人口气说,多了那个宽敞避雨的廊道,安全又安心,有幸福快乐感。
今年农历春节返回云林西螺公婆家过年,当计程车行经西螺街上的延平路,赫然发现缩小版的西螺大桥,横置在校园大门口右侧,像一条火红的巨型怪蜥蜴,俯卧人行道上。
好奇之余,直接上网查询。果然在YouTube 上找到2019年7月26日的电视新闻,重播的画面上,地方记者以羡慕、肯定的口语强调校方「用心规划」、「意义重大」。
文昌国小校长梁博雍更以骄傲的语气表示,该项重大校园建设,系获得内政部营建署的经费补助,在「学校围墙通等步道设置建设工程」项目下,结合在地特色的西螺大桥为设计主题,打造成像立体桥的装备艺术,成为一座兼顾安全与文化的优良动线。
面对眼前的龎大红铁架,除了错愕,还是错愕。现在公私立学校不是在奖励推动生态环境、绿建筑吗!?
放下行李,忍不住再向西螺在地乡亲作了些田野调查。原来文昌国小,已经是121岁曾祖父级的老学校,创立于1899年(明治32年)。
这所前身叫「西螺公学校」的老学校,曾于100岁时举办扩大庆生活动,大家记忆犹新。
2、3年前,学校奇发异想,打掉学校临街围墙,并砍掉围墙边部分百年椰子树,选择在红砖走道上,打造赤红西螺大桥模型钢构,作为学生步道,从校园延伸到教室。
原来是座以西螺大桥地标发想的遮雨棚?而代价是,打掉原来的学校围墙,砍除围墙边的部分百年椰子树。
除了口瞪口呆,我实在是哑口无言。
于1950年代举建的西螺大桥,又名为浊水溪大桥,1952年正式完工启用。这座桥系以华伦式桁架桥设计,连接南端之西螺镇、北端之溪州乡二地的交通,是当时全台湾最长的桥梁,也是仅次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的世界第二大桥,在当时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桥」。
这座大桥,早在日治时期即定线的台湾纵贯道路全线通车,具有经济和军事的双重意义。
另外,桥上併设台糖铁路,形成铁公路同行现象,为台糖铁路南北平行预备线最晚完工的一段,直到1979年以妨碍交通为由才拆除。而云林西螺镇,别称螺阳,以稻米、酱油及西螺大桥闻名各地,为云林地区重要的农业乡镇之一。
69岁的西螺大桥,兴建通行以来,为云林农业大县扮演南货北运,穿梭运输,重要性不可言喻。云林在地学校,对于西螺大桥自当重视,如果溯古抚今,编入教材,传入课堂,绝对是好事一椿,值得喝采。
但把西螺大桥直接移植,作成赤红钢构模型,硬生生架设在人行道上,置校园人文教育,景观设计,以及城市美学为何物,令人费解。
我们常说,硬体建设只是让城市变得龎大,只有文化、软体建设,才会让城市伟大。
取名文昌国小,含有文化昌旺鼎盛之意,身为作育英才、百年树人的基础教育圣地,怎可砍大树、去老墙,直接套招置放龎然大钢构。
拥有122年校史的文昌国小,在处理「去旧添新」时要格外小心,因为已经厚重有余的校门与校舍量体,需要轻质化、弱建筑,去作平衡,让视觉舒服些,毕竟综咖啡色的水泥楼宇,加赤红钢构,怎么看,怎么说,都不合适,一点美感都谈不上。
我们常抱怨台湾缺乏美感教育,而美学教育起步不就在基层学校吗?在普罗大眾起居生活的社区𥚃吗!?身为云林媳妇,期待西螺蜕变,足足等了37年。漫漫岁月中,对公婆生活一辈子的原乡蜕变,期许更殷切。
多一点人文的真诚与感动,少些浮夸表饰,虚应故事式的堆砌、套招,或者食古不化,硬生生的错置。
这样的校园建设,是糟塌名胜古蹟,误导美学方向,俗不可耐之举。
文昌国小梁博雍校长,您听到了吗?!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