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迪那」一款天妇罗口味的洋芋片,被验出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超标,通路宣布下架退款。其实不只炸物零嘴可能含有丙烯酰胺,包括黑糖和一些经过高温处理的淀粉类食品,都曾检验出含过量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acrylamide)怎么来的?
富含淀粉的食物,在经过油炸、煎炒、烘培、烧烤等高温烹调之后,所含的胺基酸与糖产生梅纳反应,让食物增添色泽和风味,但同时也产生丙烯酰胺。加热温度只要超过120℃,丙烯酰胺的含量就相当惊人。
●丙烯酰胺有致癌风险
瑞典科学家在20年前发现丙烯酰胺的存在,根据动物实验结果,丙烯酰胺具生殖、神经和基因毒性,累积过多就会致癌。后来挪威、英国、瑞士及美国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目前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人体也会因此而致癌,不过许多研究显示,高温调理的食物的确对健康不利。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丙烯酰胺列为2A级致癌物,具有引发人类致癌的风险。台大公卫所职业医学与工业卫生所教授吴焜裕曾接受《康健杂志》受访指出,致癌物质本来就没有「安全剂量」,只要摄取,就有致癌机率。虽然不多,但不是完全没有风险。
容易产生丙烯酰胺的食物,包括油炸过的马铃薯、地瓜、芋头、烘烤过的麵包、饼乾、咖啡、可可粉、杏仁等。蔬菜中的栉瓜、大蒜和洋葱,在高温煎炒后也含有丙烯酰胺。
●食用黑糖 当心丙烯酰胺
拥有丰富矿物质的黑糖,被视为养生好糖,但黑糖在制程中所产生的丙烯酰胺含量也不少。《康健杂志》曾花费2个月抽验市面上22种黑糖,结果发现19种含有的丙烯酰胺都超标,有些品项甚至超过官方制定的检出量<10~1,448 ppb一半以上。
食药署也因此在2016年公布参考值指引,针对黑糖、薯条、洋芋片、麵包、油条等14类食品,订出丙烯酰胺指标值,各类食品残留最多只能含1,000ppb(十亿分之一),最低50ppb。如黑糖、油条、洋芋片的指标值为1,000ppb、薯条为600ppb、咖啡为450ppb等。
●减少丙烯酰胺摄取量 美国FDA有3招
偶而吃吃洋芋片、炸物和烧烤物无可厚非,但聪明吃,才能避免吃进过多的丙烯酰胺。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建议以下的方式:
1.看顏色
淀粉食物处于高温下的时间愈久,顏色就愈深,丙烯酰胺含量就愈高。
无论是自己在家做、或是买外面的洋芋片和炸薯条,尽量挑选顏色较淡的金黄色,丙烯酰胺的含量相对较少。烤麵包也是浅烤就好;烤得有点焦虽然香,但容易吃下过多的丙烯酰胺。
2.烹调方式
不同的烹调方式,产生的丙烯酰胺含量相差甚大。油炸马铃薯就比烧烤、烘烤高。根据FDA的研究,水煮和微波炉加热的方式,几乎不会产生丙烯酰胺。
3.马铃薯切片先泡水
马铃薯切片后,先泡水15~30分钟,去除多余的淀粉,就能减少烹调后的丙烯酰胺。另外马铃薯买回来后,放在阴暗室温保存即可,千万不要冷藏,因为低温会增加丙烯酰胺的含量。
营养专家也提醒,烹调食物尽量多用蒸、煮、滷等少油的方法,一天吃5份不同种类的蔬果,也能减少吃进丙烯酰胺的机率。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