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团体今天公布一项调查指出,超过95%的受访者认为国家未来人才应具有「创新能力」、「公民素养」、「双语能力」及「数位能力」;同时,超过8成受访者认为应吸引在台就学的优秀学生毕业后留在台湾就业。

黄昆辉教授教育基金会进行「国家未来人力培育民意调查」,3月6日至10日对年满20岁民眾进行电话(手机及市话)访问,完成1071份有效样本,在信赖水准95%时的抽样误差最大值为正负3%。

黄昆辉教授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黄昆辉说,当前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育与人才延揽在其中扮演关键的要素;尤其科技产业的人才猎取争夺,尤为惨烈。而教育在产经发展的过程就扮演人才培育的重要角色。

调查显示,97.8%受访者认为国家未来人才应拥有「创新能力」,其次是97.7%认为应具「公民素养」、96.4%认为是「双语能力」、95.7%认为是「数位能力」。

调查指出,93.4%认为教育部应该建立多元便利的终身学习管道,让国人随时学地学习;85.5%认为教育部应该松绑法令,让普通大学可以自由接受个别产业委托,办理所需的人才培育课程;89.9%认为大学培养学生拥有两种以上专长是重要的。

同时,调查说,80.6%受访者同意政府应採取有效办法,吸引在台湾就读的优秀国际学生,毕业后留在台湾就业;有14.9%不同意。年龄愈高的受访民眾,表示同意的比例愈低。

铭传大学教育所讲座教授吕木琳表示,调查中提到的创新能力、公民素养、双语能力及数位能力,都包含在108课纲的9项核心素养中,显然教育部也知道这些很重要,但问题在如何执行及落实?

他举例,外语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体系一直很受重视,现在政府又有2030双语国家政策,但如果不能有效执行,几年后,学生学外语也只是应付考试,依然耳不能听、嘴不能说。

吕木琳进一步表示,台湾一直有学用落差的问题,但即使现在,大专院校设计课程中,採纳业界意见也只是行礼如仪,并未真正落实。他认为,在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上,应该以业界的意见为主,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能为企业所用?

#认为 #调查 #受访者 #就业 #国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