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有钱人都有的「财富吸引力」!
只要掌握实现财富的心理因子+行为模式
金钱与运气就会随之而来,生活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财富吸引力自评表】
□ 经过便利商店就会进去逛一下
□ 经常在 39/49 元商店购买物品
□ 购物后会留下百货公司的纸袋
□ 收到 LINE 讯息就会马上回覆
□ 觉得跟人谈起钱的事情很失礼
□ 和亲朋好友吃饭会抢着先买单
--你知道吗?这些其实都在消耗你的财富!
【精彩书摘】
诚心面对金钱的有钱人
●不要避谈钱的话题
现今还是有许多人认为,在他人面前谈起钱的话题,是一种「没品」、「下流」的行为。
尤其是对于艺文工作者,大家都有着他们不在乎金钱,「满脑子只想着创作出好作品」的理想印象。
就算自认为会在乎钱再正常不过,甚至就某个意义而言,这是我们最关心的大事;但只要一说出口,就很容易会被说是「小气巴拉」。想必有不少人,到最后会因此把涌到喉头的话给吞了回去吧。
谈到钱就是下流、没品?
为何谈到钱就是下流、没品呢?
我想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应该没有人能够有好的解释。
即使是像我一样从事自由编辑和写作的工作者,在接到案子时,也很难直接开口就向对方提出「这件案子会有多少报酬?」的问题。
如果没有讲明报酬条件,势必会让人不知道是否该接下这件案子。
当然,对方事先讲明报酬的情况也是有;不过要是对于金额有所不满,也很难开口反应。因为一旦直说,只会被贴上「态度恶劣」的标籤。
所以,近年来除了演员歌手外,有愈来愈多作家、画家和评论家等工作者纷纷开始聘请经纪人或加入经纪公司。
有谈判专家介入其中,不仅更容易提出我方的条件,和金钱相关的交涉也会进行得比较顺利。
但是,我们仍然必须跳脱对金钱话题的偏见。钱的话题一点也不下流、没品。金钱反倒是最容易展现自身社会评价的指标。
我们要学着用更自然、坦荡的态度来谈论钱的话题。
正因为有对等的报酬产生,才是所谓的工作。若是抱持着「钱的事无关紧要」的态度,也就难以期待一个人能创作出像样的作品。
如果无法创造收入,就只是单纯的「玩乐」
这是我某位朋友的例子。
他是一位资金雄厚的资产家,就算没有工作收入,生活也不成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公司出现亏损,他也毫不在乎地继续工作,这让跟他有长年交情的会计师忍不住对他说:「你的工作是做兴趣的吧。」
然而,我这位朋友还是没有理会会计师的提醒,在工作上依旧我行我素。眼看着公司一再亏损,会计师终于对他说:「我看你的工作是玩乐性质的吧。」
像他这种对亏损毫不在乎的态度,就算会计师的话中带有轻视之意,这也不为过吧。
为何很多人不谈钱的话题?
「一谈到钱就伤感情。」这样的想法早已渗透民眾的日常生活。在日本,父母多半会抱持着跟孩子避谈金钱话题的态度。
愈是想隐瞒的事,愈容易激起人的好奇心,所以孩子自然会对金钱抱有强烈的兴趣。
这种情况,从孩子一方面天真地想要昂贵的游戏机,另一方面当学校告知要缴交活动费用时,又会一脸认真地担忧起家中经济状况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
然而,每当孩子难得表现出对金钱的关心,父母却往往会用「钱的事轮不到你来操心!」的斥责态度回应。
这样的经验很可能就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植入「不可以在他人面前谈到钱」的印象。
(本文摘自《财富自由的吸引力法则》/远流出版)
【作者简介】
菅原圭
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曾任文案、出版工作者,现为自由撰稿人。曾採访许多商业界关键人物、作家、文化工作者等。他曾深入採访日本经济界执牛耳的重要人物、特立独行的富翁等,并发现他们有着不成文的共同习惯。当作者破除自己的坏习惯,开始学习有钱人的习惯后,不但情绪变得稳定,也不再会因欲求不满而消费,生活中的一切变得有秩序,财富也开始随之而来。作者研究了成功人士的思考方式、习惯与行动,并将其共通点统整成本书。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