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不仅时晴时雨,气温变化也很大、冷热无常。中医师郑爱莲表示,这个时节乍寒还暖又或者由暖转凉,溼度也不稳定。皮肤病好发于春夏,尤其北部地区溼气较旺盛,尤其像台北属于盆地,雨过放晴溼气蒸发会聚集在盆地不易散去,此时有皮肤病的患者就容易復发。

郑爱莲补充,体内循环代谢较差的人,本身体质溼气较重,加上外部较溼的环境影响,体内溼气更难去除,此时溼气就会从皮肤排出,形成溼疹或汗疱疹。春夏交替之际,很多平时控制得当的皮肤病患者,在此时症状会恶化,皮肤不仅发红发痒,还冒出小水泡。除了天气因素,饮食也是关键,例如这次清明连假天气较炎热,许多人冷饮、冰品不忌口,体内溼气堆积,溼疹就会更严重,因此近期门诊的溼疹患者明显增加。

郑爱莲举例说明,最近收治1名13岁男孩,其溼疹病史已有2、3年,手肘、后背都有严重的红疹和小水泡,问诊时发现男孩平时爱吃炸物,也喜欢冰凉饮料和冰品,体内累积了过多溼气与废物,没有适当排出,因此每年春夏,溼疹都发得特别严重。经过调理给予能祛风、排溼和去寒的中药服用,并搭配纯中药草药膏涂抹之后,男孩已好转很多。

郑爱莲指出,溼疹患者在急性发作期不可用沐浴乳洗澡,可使用中药皂清洗,并用食盐水消毒患部,也可冰敷止痒,不可搔抓以免水泡破掉,导致病情恶化加剧。中医治疗皮肤病,并非只是将病灶症状压下去而已,而是着重于调节五臟六腑功能,才能代谢体内老废物质与溼气,避免溼气和毒素从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皮肤排出,以减少溼疹的復发机率。

郑爱莲提醒,溼疹病情严重者,可能1天需吃4次药,待好转后可改为1日3次,应按时服药,切忌自行删减吃药次数,否则药效无法持续,会影响治疗效果。

在饮食方面,溼疹发作时严禁食用牛羊、海鲜、芒果、番茄、啤酒和冰凉食物,待症状解除后,即可恢復正常饮食,但仍需适量。只要配合医嘱、注意饮食、不熬夜,轻者治疗2到3个月,重者耐心治疗2到3年,定能摆脱溼疹纠缠。

文章来源:本文由《NOW健康》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NOW健康 #溼疹 #体内排湿 #湿气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