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未满二十周的胎儿无法在母体继续成长的情况,我们称为流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流产发生在第一孕期,即妊娠十二周以内。如果用全体人类的怀孕经验来看,流产发生的机率约为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并且随着孕妇的年龄而增加。这只是统计临床已被诊断妊娠的案例,实际的流产发生率还要更高。连续三次的自然流产,称之为「习惯性流产」(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虽然说,根据统计资料,自然受孕的情况下流产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因此我们可以将流产视为自然淘汰的一部分,不需要感到压力或是自责,但大多数的妇女对流产的记忆,即使事隔多年,依旧非常鲜明。所以说,当事人心理上的调适,家属与医护的关怀支持,非常地重要。
流产之后,若询问妇产科医师什么时候可以再次怀孕,通常会得到两种答案:一部分的医师会告诉妳,不需要刻意避孕,下一次的月经周期就可以怀孕。也就是说,只要妳能够受孕,就代表妳的身体已经准备好了,无需担忧;另外有些医师会建议妇女,三个月后再来怀孕比较恰当。这样的建议,除了让身体休息一下,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心情能够得到调适。
造成流产的原因,包含胚胎因素与母体因素。
胚胎因素有两个,分别是染色体异常,以及胚胎发育不正常(常见的例子是俗称「空包弹」的萎缩卵)。母体因素则包含子宫缺陷、内分泌因素、感染、基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或是其他原因,如血栓、环境毒素、药物等等。
单独就母体因素来看,内分泌出问题造成流产,所占的比例约为百分之十至十五,而我们常听到的「黄体不足」只是内分泌因素的其中一项,其他还包括甲状腺低下、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等代谢疾病。这样看来,道理就很清楚了。向来被视为万灵丹的黄体素,对于流产的预防或治疗效果,只有内分泌因素所占百分之十五的一半都不到。也就是说,除非可以明确诊断孕妇黄体不足,否则用补充黄体素来「安胎」是完全无效的。虽然医师多半会建议孕妇卧床休息,但目前已经知道对于病程的进展丝毫没有帮助。
再谈到出血与腹痛,是常见的流产徵兆。整体来说,约有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孕妇曾经有过阴道出血的经验,可能持续数天或是数星期。一般而言,大多属于正常而且无害的「着床性出血」(Implantation bleeding)。然而,在临床上,并没有办法预测眼前的出血情况会不会进展到「胁迫性流产」(Threatened miscarriage),甚至演变成「不可避免的流产」(Inevitable miscarriage)。
科学再怎么进步,依然有它的极限。虽然我们前面谈了那么多已经被证实的流产原因,但是,仍然有将近百分之五十导致流产的母体因素,原因至今成谜,只好被归类在特发性因素(Idiopathic factors)。
由母体因素造成的流产,即使经过大量的研究,有百分之五十的已知原因,但大多数仍然无法阻止其发生。另外百分之五十的原因不明,甚至没有对策可以预防或治疗。所以,当代的妇产科医师只能告诉孕妇,放宽心、不要紧张,留得住自然能够留住。毕竟,压力状态对孕妇而言,没有任何好处。
以上是现代医学对于习惯性流产的认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使知道原因,没有办法治疗就说没有办法。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一清二楚。这就是科学的精神。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