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波士顿大学研究显示,随着华府因新冠肺炎大流行而下达「就地避难」的命令后,美国民眾在户外的时间缩短29%,而维持社交距离的命令则让28%的人选择在家工作,一周内国内活动量更减少10%。甚至,在自由主义风行的州(如纽泽西与康乃狄克州)中,人门外出的频率下降40%,而南部与中西部周则下降不到20%。研究指出,这些让美国在2周后的确诊数减少18%,证实大流行期间维持社交距离与减少出门是最有效的防疫作为,却也警告随之而来的经济与医疗成本危机却不容忽视。

这份研究已发表于2021年5月的国际期刊《自然通讯》。论文指出,随着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开始猖獗于美国各地,当时政府祭出的措施便是「宅在家中」,以阻止感染的扩散。这样的做法固然严厉且直接侵入人民私人生活,但公共卫生官员坚称此举有助于让急速飙升的感染曲线下滑。

于是,部分劳工开始远距在家上班,学生离开校园回到住处线上上课,餐饮业则改成外送模式。公卫官员指出,当人们乖乖地宅在家就能远离冠状病毒的感染,从而减少确诊人数,使得医疗体系不会超出负荷并照护每个需要的病患。医疗史家马尔可(Dr. Howard Markel)则认为,预防自己与社区感染有赖于每个人积极参与。

然而,整个春季美国人都宅在家,导致数百万的美国人失业、经济也造成重创,连带的衍生许多健康危机,这让人们怀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值得。为了解社交距离与封锁政策是否减缓新冠肺炎的扩散,研究团队透过google的统计数据,分析採取限制措施的州中,民眾外出模式的变化。

所有取得的数据来自于用户的智慧型手机;由于用户的手机开启管理定位纪录,使得研究团队得以掌握其行动踪迹。不过,所有个资全数匿名,且以特殊方式进行编译,进而让研究团队无法获知使用者的个资,而只能与大流行前的趋势相比较,来了解新冠肺炎前后人们外出趋势的不同。

结果发现,儘管声明不具强制限制力,但当各州发布紧急状态后,全美各地离开家园的时间约减少10%,前往工作场合的人数减少11%,去零售与娱乐场所的人数减少12%,去公共运输点的人数减少9%;不过,去卖场补充民生物资则增加8%。

此外,随着政府颁布维持社交距离后,特定活动与营业场所内必须维持6英呎的距离(如大型活动与餐饮业),以避免人群拥挤增加感染率。在大多数的州里,第一道命令就是学校停课。根据统计,社交距离令让留在家中工作的人数增加25%,28%的人停止前往工作场合,3分之1的人停止前去零售与娱乐场所。

到了2020年4月5日,全美约5分之4的州宣布就地避难,民眾应待在家中禁止出门,这让全美待在家中的人数再增3分之1。

这一连串的措施后,整体来看人们外出的时间减少5%,而随着在家时间延长,2周后确诊案例减少9%;再歷经2周后,随着外出活动再下降10%,确诊案例数下滑18%。之后的几周内,确诊率下降的幅度更为明显。

研究分析,与中国大陆可实施大规模封锁的政权不同,美国将相关权限很大程度地留给各州决定。部分州行动起来更快,祭出的措施也更严苛。华盛顿州是首个出现新冠确诊案例的州,也是首个于2020年2月就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州。3月中旬,纽约与纽泽西州因爆炸性确诊数而宣布待在家中的命令。

研究也发现,在不同的州中,民眾对命令的反应也会不同。有趣的是,传统更强调个人自由的州,居民对于限制令的回应也更热烈,外出活动比例下降可证明这一点。在纽泽西、华盛顿特区、罗德岛与康乃狄克州,在首道社交距离令颁布后,宅在家的人数比例增加近40%;相较之下,南部与中西部的部分州外出率下降则不到20%;路易斯安那州的下降幅度最低,仅12%。

在后续的疫情爆发中,美国政府选择更具针对性的限制措施,而不是全面停工,如大型活动停办、学校停课与餐厅停工。部分州还加强筛检率、追踪确诊者足迹、接触史追踪与其他公共卫生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抑制疫情扩散,却不会导致经济螺旋式下降。

儘管封锁造成的经济成本仍在研究中;但研究人员认为,疫情期间人们害怕在医院感染新冠肺炎,有病也窝在家不看医生,最终导致失业、死亡率增加与其他健康的影响,当局有必要注意因此而上升的医疗成本。

考量到未来仍可能爆发类似危机,研究呼吁决策者应衡量封锁带来的效益与经济成本,并以此为基础拟定相应的抗疫战略。

文章来源:Impacts of social distancing policies on mobility and COVID-19 case growth in the US

#新冠肺炎 #封城 #封锁 #社交距离 #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