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 洪书瑱报导】
仁爱路在臺北市的交通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臺北市东西向重要干道之一,路中央还设置了公共汽車专用道。仁爱路在圆环以西属于西向单行道,以东则为双向道,仁爱圆环以西的西向单行道与南边的信义路东向单行道构成一个互补的单行道网。
据说,仁爱圆环以东的地区,旧时是一座名为大湾的陂塘,陂塘的边界大约是以现在的安和路及延吉街为斜边所围成接近三角形的区域,以仁爱路为界,以北至忠孝东路的土地为陂心林家(林三胜公厅)所有,以南至和平东路一带则为林安泰家族(后来搬迁至新生公园的林安泰古厝)所有。
陂心林家选择在现址仁爱路上的富邦金融大楼盖三合院,还聘请当时福建知名的建筑师设计,石材及建材也都由福建运送来臺,后经改建,成了雄伟的四合院大厝,称为「陂心厝」,直至民国60年左右,政府为了辟建仁爱路而将其拆除。林安泰古厝则于西元1827年建造完成,当时位在臺北市的四维路,民国66年辟建敦化南路时,把林安泰古厝拆迁到滨江街现址,是臺北市现存古宅中年代最久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屋。
在日治时代晚期,陂塘那一带的土地变成了烂泥田,只能种菱角;而这样的田园景色,随着时代的进步及变迁,逐渐发展为繁华的都市景观。站在仁爱圆环,望着美轮美奂的摩天商办,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潮与人群,这繁华热闹的精华地段,实在让人难以想像,「这」曾有烂泥田的景象!
仁爱圆环虽然总是车水马龙,但却有绿意盎然的圆环景致,让人在停等红绿灯的时刻,与其他地方相比,真可说是一种享受!近来,围绕圆环的一圈凤凰木正要开始绽放了,而这圆环中,有4棵珍贵的树木──加罗林鱼木正逐渐在崭露头角,它们正是大有名气的台电鱼木的后代!这是臺北市政府工务局公园路灯工程管理处採取台电鱼木的枝条扦插繁殖而来,种植于仁爱圆环的四处绿岛上,因为树身不高,还不能像它的母株一样造成风潮,但每年4月金黄色花球绽放时,总能吸引路人驻足观赏,待时光持续加持,将成为爱花人朝圣的地点之一。
这座臺北市绿化程度最高的圆环,是高玉树担任市长时建筑的,由臺湾工艺之父称号的着名臺湾画家/工艺家-顏水龙所设计,这甚至曾为亚洲最大的道路圆环,若您是三四五六年级,或许您还记得圆环中心处曾设置有一座铜像!
其实,圆环中心的铜像,是为纪念的就是中华民国第一任监察院长──于右任先生。这座矗立于仁爱圆环30多年的铜像,臺北市政府在86年为了整顿周边空间,而拟迁往位在基隆巿中正公园旁,纪念以于院长为名,当年的崇右企专(现崇右影艺科技大学校)。
由于事件经媒体报导,由2位臺大教授发起,号召臺北的书法团体及书法家们,希望铜像留存臺北市内,以纪念于院长对于文学及书法的贡献。几经波折后寻觅到最佳落脚之处-国父纪念馆,因于院长曾追随国父革命,且该地已收藏其墨宝碑刻,经过与臺北巿政府都巿发展局多次的协调,也获国父纪念馆的欢迎,并获得崇右企专谅解,最终于86年底,定案将铜像迁往国立国父纪念馆中山碑林园区,并于民国87年4月,于右任先生120岁诞辰当周迁建于国父纪念馆。
仁爱路的林荫大道,出自顏水龙的规划,有人说可能是以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以及香榭大道为构想所规划的。绿荫成林的仁爱路街道景致为臺北都会增添了一种浪漫,也呈现出现代感外的惬意与舒适氛围;在步调紧凑的都会生活中,有机会不妨走进这条美丽的绿带,想像置身于法国巴黎的香榭大道上,欣赏穿透树梢撒落地面的阳光,聆听偶尔传来的蝉鸣鸟叫声,或许您正静静地回忆它的旧时过往?或许感受片刻的异国之情怀?亦或许想想自己或与朋友近日往来所感?不管在脑海想到些什么?也为自己留下一些思索的时间与空间!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