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李小妹出生确诊先天基因异常「先天表面张力素蛋白质的制造缺乏」造成呼吸窘迫,正常行走、讲话、玩游戏,但鼻孔2端挂着2根长长的氧气管,每天得背呼吸器和氧气钢瓶,被称「天线宝宝」,某次因感染併发肺炎险病危,中国附医採支气管镜检查,给予药物治疗,将李小妹从鬼门关救回。
中国医药大学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林鸿志说,李小妹自然产出后,因呼吸困难住进加护病房,肺部一直没能完全撑开而插管治疗,拔管失败后,刚满月就转诊到本院的新生儿科,住院7天尝试拔管成功,然而1个月后仍然无法脱离呼吸器,与一般新生儿的呼吸窘迫症不同。
林鸿志指出,检查发现李小妹是因罕见的「先天表面张力素蛋白质的制造缺乏」才造成呼吸困难,大部分都难以改善,目前必须仰赖药物治疗,无法脱离呼吸器,长期恐成慢性肺病-严重肺高压,青春期若有换肺,才能像其他人般正常呼吸。
林鸿志说,採「2代基因定序检查」,除药物帮忙,24小时佩带居家型的经鼻式正压呼吸器帮助呼吸,体重不到10公斤,却必须和20公斤的呼吸器和氧气钢瓶共存,鼻下人中必须贴人工皮以减少长期配戴呼吸器磨破皮肤;有时多吃一点东西或撞到,甚至不能生气哭闹等,都会影响呼吸器运作。
林鸿志表示,「呼吸窘迫症候群」和肺部构造发育未成熟及肺部表面张力素的缺乏有关。在妊娠23至32周出生的早产儿约20到80%会发生,在34至36周时,肺细胞会分泌足量的「表面张力素」到肺泡腔中,可降低表面张力来避免肺膨胀不全,若肺部膨胀不全,会导致肺泡塌陷,无法进行气体交换,血氧过低发生呼吸窘迫现象。
林鸿志指称,「呼吸窘迫症候群」发生在母亲曾分娩出现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手足、糖尿病母亲所生的婴儿、低体温、窒息、男婴、双胞胎中的第2胎,及无产痛剖腹产等,妊娠周数增长,其发生率便越来越低。32周前产出,若表面张力素治疗无改善,疑肺泡蛋白沉着症或先天性肺炎表面张力素蛋白异常。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