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ta变种病毒来势汹汹,各国全力拚打疫苗,要尽速达成群体免疫。然而,因为接连传出长者接种疫苗后去世,导致施打意愿越加低落,台湾有些快打站施打率只有两、三成,这等于是给了病毒流窜的空间。

新加坡也有类似难题。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研究统计,虽然早在2月就开放70岁以上长者、3月则开放60岁以上长者施打疫苗,但截至6月24日止,还有25%的65岁以上长者尚未接种。相较之下,6月11日才开放12至39岁的年轻人施打疫苗,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只剩下20%年轻人还没接种。

可见,星国虽然整体接种速度快,但是长者对疫苗的效果及副作用仍有担忧。不过,疫苗真的跟致死有关吗?又该如何鼓励长者接种疫苗?新加坡管理大学建议,政府应该向长者保证疫苗对健康不会有重大风险。

挪威研究:疫苗与死亡「无」显着关联

对此,挪威已做出研究。挪威医学会期刊(Tidsskriftet)5月公布一份报告,分析疫苗与长者死亡率的关连。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挪威在安养院的3.5万老人中,让2.94万人优先施打BNT疫苗,后来当中有100名长者往生。12月开始,政府组成专家小组分析这些病歷。

死亡病患的平均年龄为87.7岁(范围为61至103岁),10位被认定有一定机率(considered probable)、26位有可能(possible)与疫苗相关,而59位则和疫苗无关(unlikely)。研究指出,接种疫苗极可能只是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还需要将患者虚弱程度、共病(合併症,Comorbidity)、年龄...等必要因素纳入考量。

最后总结发现,由于安养院长者预期余命较短,原本就会更快面临死亡,属于脆弱族群,又受到疫苗副作用影响,才加速原本就已经开始发生的死亡过程,其实,疫苗与死亡之间并「无」显着关联。

医护、政府、亲属合力,以提高长者接种意愿

针对脆弱族群,挪威研究证实可以利用「脆弱评估」,亦即医护人员事先辨别可能受到疫苗副作用影响的民眾。藉此,可以为担心的长者採取预防措施,例如补充水分、药物审查、共病优化治疗等,以降低疫苗可能风险;此外,随时警惕病患的急性功能衰竭,例如,若因为併发感染发生在预期接种日前后,必要时则可延后接种;至于生理储备能力(physiological reserves),也就是身体功能受损之病患,便需要仔细考虑是否要接种疫苗。目前,挪威公卫体系正在讨论,要将前述评估列入该国疫苗施打的指导原则。

除了医护人员,政府的角色也很重要。新加坡《今日报》(TODAY)报导,60岁以上长者不用预约登记,可以直接走进任一间疫苗接种中心、并当场接种,省去麻烦程序。

为了纠正长者对疫苗的误会、减低恐惧,新加坡国会议员佩拉(Joan Pereira)与其团队利用容易理解的简单方言、用词向长者解释疫苗;国会议员也与医生举办线上、面对面论坛,向大眾解释mRNA疫苗的运作原理;或者,与关爱乐龄办事处(Silver Generation Office)的志工进行家访。

有别于政府,新加坡管理大学还提出另一可行办法:透过「亲属」鼓励长辈。该校研究发现,犹豫或不愿意接种疫苗的民眾,比已接种的人更不信任政府机构或地方新闻发布的「官方」消息。不过,这些人最信任的COVID-19讯息来源,竟然是家庭成员,也更有可能听取家属意见。

虽然台湾长辈开打疫苗以来,常见社群媒体上有子女分享如何劝说父母的各种苦水,但,鼓励家属带领、陪伴家中长者去接种疫苗,仍是有效的做法。新加坡管理大学建议,政府和公司应该要允许员工请假,以便携带长者前往接种;至于独居、较不融入社会的老人,此时社区支持就非常重要,政府或可招募志工陪伴接种。

美国《今日秀》(The Today Show)报导,医学专家都认为要多与长辈沟通疫苗的好处,尤其像是能减少重症风险,例如纽约老年护理医师(Nurse Practitioner)Anne Sansevero会这么跟长辈说:「若不接种疫苗,病毒极可能会让你无法自理生活。」或者,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传染病教授沙夫纳(William Schaffner)建议可以如此说服长辈:「你的多数好友、家人都已经注射疫苗了,如果你不想被排除在外,最好也加入我们的接种行列。」

综合上述,若要让长者接种疫苗,医护人员、政府、家属的努力缺一不可,三方互补、互助,竭力提升接种率,才能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商业周刊1757期
商业周刊1757期
#长者 #疫苗 #接种 #挪威 #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