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22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河南省中西部近日发生特大洪灾,从当前救灾实践看,有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一是建设自然灾害刚性预警备灾机制,要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要提高。三是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要加强,救灾装备要进一步提升。四是加强减灾工作系统,要更重视培养民眾救灾意识。
王振耀认为,当前应急救援工作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首先,各有关地方尤其是河南省和郑州市均迅速启动灾害应急预案,动员有关力量紧急投入救灾工作。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中部战区紧急派出前方指挥部、调动部队赶往一线,协助地方救灾。
第二,大灾面前,各有关单位以人为本,抢救生命,使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得到切实体现。水库泄洪、内涝积水严重、地铁进水等紧急场景下,第一时间就看到有关部门的人员转移通知与相关紧急救援行动。基层社区和社会大眾也主动协助和参与救援行动,自救与互救也在广泛展开。
第三,水、电、道路等生命线的恢復进展迅速。从目前的一些资讯看,20日夜间郑州市出现的部分断电现象在第二天早上就得到一定解决,居民供水、餐饮也都得到保障。民航、高铁在短暂的中断后也恢復了运营。
这次洪灾应该说是一次大考。也要看到,每次灾害都是重要课程。当极端性气候事件在全球频繁发生时,要特别注意从灾难中学习,从而更为自觉地提升应对灾难的能力。
王振耀提出,从当前救灾实践看,有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
一是对于自然灾害的刚性预警备灾机制建设要提上议事日程。后续应考虑让预警备灾回应机制更系统化,比如降雨到一定程度就要强制启动停工、停课、停航、停运等方面机制。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要提高。面对极端性气候事件的不断增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能力修改并提高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2008年大陆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有两个水库发挥关键作用,减轻了灾难后果,一是湖南省郴州自来水供应系统与当地水库连接,能实现自流供水到二层楼房,从而使得整个城市断电后还能有基本供水;另一是成都紫坪坝水库,建设之初就提高一个等级标准,使得其在大地震发生时安然无恙。
三是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要进一步加强,救灾装备要进一步提升。在国家减灾系统中,减灾卫星与气象卫星的资讯共用机制需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系统以救灾帐篷为例,还停留在相对简单的遮风避雨水准,包括应急医疗、保障基本生活等较为复合功能还不具备,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四是减灾工作系统加强,要更重视民眾意识的培养。一些应急知识,大眾或有过知识层面培训,或答卷性考试,但一到实践,就能看出效果不佳。比如,紧急事件时如何打碎车窗逃生?从这次郑州洪灾看,一些人还是比较陌生。包括家用应急物资储备、学校与医院等基层单位应急储备和培训工作,都需要加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