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鲍莫尔成本病」?(Baumol' s Cost Disease)

鲍莫尔成本病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 Baumol)提出的现象。他把经济分成两大部门后发现:商品部门的价格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成长持续降低,而服务部门的价格却持续走高。

例如,冰箱、空调、洗衣机、手机和汽车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但同时,听一场音乐会、讲座的价格却越来越高。

「鲍莫尔成本病」给管理者的启示

30年前,在楼下的髮廊剃头,最多30元;买一只电子手表,要价1200元。但今天,我们去楼下剪头髮,理髮师剪没几下,就要收500元;网购一只电子表,却只要600元。

为何有的东西变得越来越贵,有的东西却越来越便宜?该现象叫做「鲍莫尔成本疾病」。

经济学人资深编辑莱恩.艾文(Ryan Avent)解释,随经济与科技发展,有些产业的生产力提高许多。例如,汽车业学会以低成本做出更高品质的汽车,同时制造出更多汽车 。

但对于服务部门而言,餐厅服务生并没有从一小时服务6桌,变成600桌;理髮师也没有办法同时帮6个人理髮;牙医师还是一次只能埋头处理一张嘴。

然而,因为生产力大增,商品产业的报酬因此提高;若弦乐师的报酬没有随之提高,弦乐师就会改去当软体工程师,那就没有人要表演弦乐了。

换言之,「商品」产业的生产力提高,也提高了「服务」业人员的机会成本。因此服务业的报酬必须提高,才能留住人,就像是今天的弦乐四重奏与100年前相比,生产力没有差别(表演一首莫札特的曲子所耗费的时间是一样),但今天的弦乐师薪水却比100年前高。

因此,在这些生产力成长缓慢或甚至没成长的服务业,薪资通常也会逐渐上涨,也就反映在售价上。

「鲍莫尔成本病」有哪些实例?该怎么避免?

在生活周遭,你是否感受到「平行世界」的矛盾?

一方面科技产品功能越来越强,价格却持续降低。电视越来越大、手机越来越快、影片与音乐选择越来越多、衣服也越来越便宜,生活有更多选择,让我们感到越来越富裕。

然而,另一方面却觉得匮乏。买东西变便宜,修东西越来越贵,洗髮精越来越便宜,剪头髮越来越贵等,此外,家长们的教育帐单也不断变厚,学校、才艺班、保母、家教等。

失衡的原因之一,和「鲍莫尔成本病」有关。

那么,究竟该如何避免鲍莫尔成本病?

虽然鲍莫尔认为,成本病根本无法治愈。而且在未来30年,和生活品质有关的服务将会变更昂贵,而批量生产的商品将会变得越来越便宜。

不过,随着人工智慧技术逐渐成熟,机器人很可能将取代部分工作,这意味着技术将使商品的生产效率继续提高,与此同时,也有机会改造服务部门。

因此,未来科技的主要课题是如何「在服务产业创新」,如教育、医疗、政府机构等,谁能降低服务业人力成本,就可能越有价值。

但毕竟,有些工作机器难以取代,大部分人不会乐意花千元去听机器人演奏的音乐会,「鲍莫尔成本病」恐怕难以根治。

商业周刊1760期
商业周刊1760期
#人工智慧 #手机 #AI #成本疾病 #理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