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具有许多伴随基因而来的标准配备,包含早期的婴儿动作反射,以及许多为了生存与生命必需存在的本能。这些本能可以让我们有动机与驱动力去产生行动,进而从外在环境的经验中学习。
婴儿的大脑从7到9个月大时就开始大量产生神经细胞突触间的连接,直到3岁幼儿大脑神经细胞突触间的彼此连结可达成人的2倍(Shore 1997)。
随着年纪与经验的增加,大脑会再经歷神经突触修剪作用,重复运用的神经迴路会被保留,而缺乏经验没有运用的神经迴路会萎缩、退化,也因此造就每个婴幼儿大脑的独特性。因此在学龄前阶段让孩子拥有什么经验就是一件极重要的事!
在学龄前的孩子,很多行为的展现都与几项重要的本能有关,包括趋乐避苦(趋吉避凶)、依附及掌控的本能。
◎趋乐避苦的本能:顾名思义就是哪些活动开心就做那些活动,哪些活动不舒服就尽量避开、不愿意做。
◎依附的本能:就是孩子天生会想与照顾者有情感上的连结,有情感连结的关系才能确保自己是安全的,以及有机会被照顾长大的。
◎掌控的本能:是因为未知刺激通常会引发大脑产生焦虑、害怕情绪,这些情绪的存在是为了提醒外界环境可能有威胁,需要谨慎与注意,也因此掌控本能是为了增加自身对于环境的预测力,减少危险产生的风险。
●对于孩子来说,负责与自律并不是天生的本能
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以及自律地完成该做的事情,其实是违抗趋乐避苦的本能。因此如何塑造孩子对于自己有能力完成,且顺利完成事件之后,所带来的满足感与自我成就感(自己觉得自己做得到,并且觉得自己很棒),是需要依靠家长及照顾者的指引与教导,也能藉由过程训练负责与自律的行为。
以下讨论如何运用大脑本能驱力让孩子成功执行家事,并且从中学习负责与自律。
(1)运用依附本能:
在家中请孩子协助家事时,可以强调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所以当大家一起完成家事时,就可以感受到家人之间彼此的连结,为家庭共同付出的向心力,而不单纯只是家事地分配。
(2)运用趋乐避苦本能:
进行家事的过程中,有创意地把家事变换成有趣的活动,像是袜子配对及袜子回家游戏(放回衣柜),过程有趣结果有益。
(3)运用掌控需求:进行过程,可以先与孩子讨论他想执行家事的方式、可能的结果,或是给予家事任务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孩子来说,提出的意见既被重视、专注聆听,又能预期事件发生的经过,增加行为执行的动机。
不论是学龄前的孩子,还是学龄期的孩子,生活中的负责与自律行为都是培养出来的能力,不是大脑的天生标配,需要家长及照顾者长期的陪伴,重复正向的生活经验来塑造大脑迴路。
孩子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影响高,因此理解大脑本能的需求,顺着大脑本能引导,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除此之外,在负责与自律的引导中还能创建亲密的亲子依附,让孩子练习调整生活的步调,何乐而不为呢?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