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国家海洋研究院启动跨国的北极海洋科学研究「海面微型浮标即时观测」,根据浮球透过卫星通讯传回的数据,可监看第一手北极海洋观测资讯,了解海象长期变化与冰融特性,提早掌握未来台湾沿海低洼地区海水溢淹的讯息。

国海院与中央大学、波兰哥白尼大学三方合作,将8颗海面微型浮球往北漂流至北冰洋。此次跨国合作研究地点位于格陵兰海北侧的佛拉姆海峡,这是北冰洋及北大西洋水体交换的水道之一。

工作人员以田字形方式投放8颗海面微型浮球,将随着西斯匹次卑尔根流往北漂流进入北冰洋。海面微型浮球自8月28日起透过卫星通讯即时回传数据,在国海院即可监看第一手北极海洋观测资讯,沿着漂流路径获得海面温度、流况、浪况等观测资讯。

初步观测显示,该海域海水表面温度约摄氏7至7.5度,与2020年卫星观测海表面8月平均温度摄氏6.75至6.9度相比较,呈现变暖趋势;流速尚属和缓约每秒0.2至0.6公尺持续往北漂移;海面浪况约1.5至3公尺,属于波动较大的浪,后续将持续监控。

国海院院长邱永芳说,北极海冰能反射阳光和热能,对地球温度的调节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海冰融化覆盖面积逐渐消失,这些热能将转由海洋吸收造成温度升高。科学家从过去长期卫星观测数据发现:自2000年开始格陵兰岛每年融冰量开始稳定上升。2021年8月北极圈格陵兰岛受到异常气候影响,降雨量创下1950年以来最大的纪录,这些警讯显示北极融冰速度加剧。

未来如大规模融冰,海平面高度可能逐渐上升,将增加台湾沿海低洼地区海水溢淹的风险。此外,融冰也可能使北冰洋航道开通,成为全球海上航运及交通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观测 #融冰 #北极 #温度 #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