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正国会立委今召开「迈向国家正常化修宪论坛—赋权于民:基本人权的探讨」;陈亭妃表示,若因预期修宪门槛过高、难通过,而不讨论,就浪费了一次珍贵的宪政时刻。

民进党正国会立委陈亭妃、陈欧珀、黄秀芳及无党籍立委林昶佐与会,邀集学者专家与公民团体讨论基本权、文化权、原住民族权利议题与入宪的可能。

台湾青年民主协会理事长张育萌表示,在修宪议题上应该最大化理想,充分表达价值,才能衝破门槛的困境,并且台湾人民应该认知有修改宪法本文的资格,厘清中华民国宪法和台湾关系。

张育萌认为,「修宪最低标」应是十八岁公民纳入被选举权讨论,以及基本人权的扩充,因为基本人权囊括最多权利保障,否则缺乏说服力,另外是降低修宪门槛,否则这次未竟对台湾民主化是莫大的挫败。

陈欧珀说,积极的基本权利保障,更进一步发展多元文化保障人民接触文化、发扬文化的权利,是确立台湾定位的基石,基本权与文化权应在宪法中确认地位。

黄秀芳说,文化权入宪能确立台湾多元文化的地位,保障珍贵台湾本土文化的扎根、发展,让台湾认识自己,世界更认识台湾。

诗人及国家文艺奖得主李敏勇指出,不能期待透过政治解决文化问题,而是文化想像才能解决政治问题。台湾作为进步国家的文化概念,作为修宪的基础。

辅仁大学法律学系助理教授姚孟昌说,为厘清国家属性,可在前言从文化角度阐述台湾发展的歷程,而除了纳入应有保障,也应加入国家义务、落实程度。

东华大学教授施正锋表示,多元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多元族群的存在,而多元文化保存又以教育、母语最需改进,例如歷史教科书对原住民仍存在他者视角。文化权、原民权入宪就是第三代人权(集体权)的积极实践。

台湾制宪基金会副执行长宋承恩指出,制宪基金会民调显示,对于立法院修宪的信心,认为能够达成的只有三成多。若政治机制不能达成应该思考其他路线,才有制宪的可能,透过民意机关、公民团体、学界表达,台湾民主的正常发展并不是一件会危害国际的事情,不要画地自限。

林昶佐以提出包含人权清单的修宪提案,盼宪法真正符合现代人权的标准。

#修宪 #讨论 #文化权 #陈亭妃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