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滩地杀手之称的外来种互花米草,2010年首度在大肚溪口被发现,10年间快速蔓延,淹覆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彰化县政府争取水利署补助经费,今年开始移除工作,已经完全移除2万6198平方公尺,少了根系掩护的湿地,附近排水的污染课题也相对明显。
外来种互花米草10年入侵台湾中西部海岸,北从淡水河口、大甲溪口高美溼地、大肚溪口溼地一直到浊水溪口溼地都有大面积分布。
互花米草地下根茎生命力旺盛,每年生长约1至10公尺,在潮间带形成高密度单物种植物群落,其他植物无法与它竞争,许多底栖生物、水鸟亦无法在密集生长的互花米草间觅食,减少生物多样性,并威胁渔业发展、阻碍水道运输等;农业处争取全国水环境改善计画近千万元,以生态迴避方式避开候鸟期,今年3月开始进行移除。
目前剷除工作完成,含地下根茎面积2万6198平方公尺,并订出1年为期的后续管理,以避免互花米草復生;至于,去年有环团发现,附近初估至少10公顷原生种云林莞草,也号召志工加入復育的行列。
农业处强调,为了避免残株逸散,施工中进行网具围塑区域,以人工割除互花米草上半部后,再进行机械挖除地下根茎,移除之植株在清除淤泥后以太空袋集中装运至基地外堆置区晾乾后送焚化炉销毁。
剷除后湿地呈现大面积裸露泥滩地,生态变化还待进一步监测和调查记录,值得关切是附近田尾排水的化学需氧量数值偏高,必须加强污染源头控管,避免水质恶化;一些地区移除地下茎后,底质更劣化,部分地区物种数量减少或消失,一些区域则吸引更多软体动物,大眼蟹也有增加趋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