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6日公布。资料来源/诺贝尔奖基金会官网)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6日公布,获奖者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中心研究者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二人最大贡献是将「不对称有机催化剂」的使用量降到极低,大幅增进合成药物的相关研究,也大幅提升「不对称有机催化剂」的应用性与效率。
SMC台湾科学媒体中心连续3天,召开诺贝尔奖专家讲评线上记者会。6日的诺贝尔化学奖,由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荣杰代表说明。在学术研究之外,陈荣杰透露,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与中研院的渊源颇深,曾先后于2006年、2017年获得中研院「周大纾先生纪念研讨会」奖项;麦克米伦在2006年获奖时曾发表演讲,而李斯特是在2017年获奖,陈荣杰于2017年负责接待李斯特,也在会后带他到野柳旅游。
陈荣杰首先指出,有机催化领域相关研究行之多年,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美国学者诺尔斯(William. S. Knowles)、夏普里斯(K. Barry Sharphess) 和日本学者野依良治(Ryoji Noyori)。这三位学者即是利用不对称金属催化剂进行反应。虽然早期利用不对称有机金属催化的方法效率比较好,但当时使用有机催化剂所需的量比较高,难以和有机金属催化的方法竞争。
由于有机催化领域有很多人在做研究,陈荣杰认为,今年两位得奖者发明了更有效率的有机催化剂,「比起先前的方法,可以减少100倍催化剂的量」,是为两人研究最重要的贡献。
陈荣杰提到,合成药物时,金属可能有毒,理想的状况是不希望金属参与在其中。这时若能使用纯有机的催化剂,就能尽量避免金属残留。陈荣杰认为,得奖者的研究能精进使用催化剂的方法,也可改善药物合成的精准度。
本身也是研究基础化学的陈荣杰,看到两位基础研究学者获奖,高兴之余,也提醒,从此次化学奖可以知道基础研究的重要,也希望政府投入更多资源在基础研究上,提升研究能量。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