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梅克尔时代的德国大选刚刚结束,对这位任期仅次于俾斯麦、柯尔的总理,国际舆论都同表钦仰,虽经济学人杂志以The mess Merkel leaves behind而持保留意见,但整体上梅克尔确是功绩彪炳,尤其在上周德国统一日(10/3),梅克尔发表演讲,最后期许德国人「互相讲述自己的歷史,并包容彼此的差异」,用心良苦,气度非凡,值得喝采。
陈冲指出,政治家的风范,是德国过去二十年,国力相对不坠的关键。十六年前,2005/11/30梅克尔在初次执政演说时,曾指出「我个人非常感谢施洛德总理,勇敢、果断地撞开一扇改革的大门,并排除万难予以贯彻」。
施洛德是梅克尔前任的社会民主党(SPD)总理,他在2000年时看到德国经济停滞、内需疲软、投资低迷、人口老化,忧心忡忡,身为SPD的党魁,竟喊出「社会国转型与更新」的口号,大声疾呼削减国家负担,敦促个人自我负责的口号,以「不太社会党」的思维,通过了Agenda2010,为经济升级奠定基础,但也重伤社民党的基本盘票源,促成梅克尔2005的胜选。梅克尔当年就职演说的谢辞,并不是胜选还吃豆腐,因为基民党(CDU)确仍继续推动Agenda2010,成为德国日后在欧陆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主因。
陈冲指出,目前德国正在为未来内阁的各种组合伤脑筋,我们不做政治猜测,但不妨将本文的题目稍作调整,换个方式来思考。如果施洛德2003年没有推出Agenda2010,他可能不会因失去基本盘,而输掉大选,不过德国也可能撑不过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又如果梅克尔2005年后,因意识形态,没有继续推动Agenda2010,德国是否有充分的国力,引领欧盟在国际舞台拚搏?真正政治家念兹在兹的,是国家的前途,而非政党、个人的私利。
陈冲指出,台湾在政治议题上,也许有政党的歧见,但对财经政策,理论上不应有太多的歧异,就好像梅克尔接手施诺德般的平顺。可惜过去二十年,台湾似乎看不到比较consistent的财经方针,两党轮流执政,两岸关系之处理或有不同,但不必为了选票,而去影响区域经济整合的目标。台湾2012年前后对于自由贸易协定,有持续不断的努力与成果,之后曾因画地自限戛然而止,如今虽有意重弹CPTPP,然而大环境已变,时机已失,更严重的是经贸谈判人才,也因长期欠缺实战,又未刻意制造练兵的机会,以致青黄不接。倘CPTPP拒绝受理我方申请,固然不幸,但如果同意事前的谘商、谈判,面对十一个长年征战、经验丰富的CPTPP会员国,我们各部会数百项议题,一时还真不知从何觅才?
如果2005年,梅克尔未能胜选,德国应该依旧是欧洲的领导力量,因为从经济政策看,基民党与社民党实际上的差距不大。那台湾呢?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