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任卫东22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强调,新「两极论」是个舆论陷阱。较之美方以包括新「两极论」在内的各种调调,把中国塑造成华盛顿「不得不面对的敌人」,中方更应在认识到单极霸权仍是国际格局基本特徵的情况下,坚决奉行多边主义,推动世界继续向着多极化发展演进。

任卫东指出,最近几年随着中美关系紧张持续加剧,世界已经进入新两极格局的说法更是不断增多。新「两极论」的主要依据,就是中美两国GDP逐渐接近以及它们与其他国家差距逐渐拉大。

但如果据此就给国际格局下定义,那就不如叫「国际GDP格局」。「极」这个概念,表达的是力量或权力。GDP仅仅是力量来源之一,更不等于权力。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其GDP都远远大于金和元,但还是分别被后者所灭。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统计,1820年时中国GDP是英国的6.3倍,直到1870年中国GDP仍是英国的1.89倍,但这没能使中国避免在这期间遭受英国两次侵略,而当时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法、德、意、俄、日等国GDP就更少了。这说明GDP和力量、权力不完全是一回事,经济和政治关系复杂,并不直接对应。

任卫东表示,当前,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国际经济的主导权。中国面对的不只是美国一家的GDP,还要从货币、资源、市场以及国际产业链等多个方面,与现行国际经济体系的主导力量分庭抗礼,这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也远未成为既成事实。

经济方面如此,政治和军事安全方面同样如此。至少目前来看,美国政府加紧拉拢盟友,试图在军事层面打造和维持与中国不对称的绝对优势。在此背景下,北约强调「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安全威胁将是北约未来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在内的美国印太同盟体系不断加强,英国也通过AUKUS寻求在印太重新展现「大国地位」,法德等国军舰也开始染指印太。凡此种种,都反映出中美军事力量对比的严重不对称,两极格局从何谈起?

任卫东称,再者,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缺陷,就是过于参照单纯的力量对比,相对忽视意识形态差别。但实际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对国际关系具有基础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从二战到冷战再到反恐战争,美国总是用反法西斯、反共产主义、反独裁专制、反恐怖主义以及捍卫自由民主这类意识形态旗号占据道义制高点。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不断将中美竞争描绘成「民主与专制之争」。但无论华盛顿如何塑造这种意识形态和制度体系「二元对立」,中美关系的对立仍然不等于国际体系意义上的两极格局。

冷战结束具有改变歷史趋势的划时代意义,两极格局被单极格局取代。必须指出,「唯一超级大国」「单极」这些概念本质就是霸权,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就是美国单极霸权格局,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就是美国主导的霸权体系。「一超多强」概念没有充分反映这个格局的霸权本质,忽略了「超」与「强」之间、不同「强」之间以及「一超」与不同「强」之间的本质区别。

任卫东强调,单极霸权仍是理解当前国际关系的一个核心概念。冷战结束至今,儘管不断削弱和动摇,单极格局和霸权体系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正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这种单极霸权,美国不断挑动对华衝突,试图以盟友体系之力遏制、打压中国。毫无疑问,中美矛盾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但这很难说是所谓「新冷战」,因为歷史不会简单重复。现在不存在两个独立的世界经济体系,不存在两个势均力敌的军事集团,不存在以雅尔达方式明确划定的势力范围,不存在与资本主义阵营并列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就是说,现在的国际环境与冷战时期有着本质不同,因此中美博弈不可能是美苏斗争的简单重复。

任卫东认为,当今世界两个最主要的大国紧张加剧,造成一些人认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两极格局」的误解,被美国描绘成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中美矛盾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矛盾,也容易让人产生中国已经与美国力量旗鼓相当、不相上下的「错觉」。但事实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荣耀与挑战同在。

美国1894年GDP就已世界第一,但直到50年后才被西方国家推着成为半个世界的领袖,又过了大约50年才取得世界领导权,这个歷史经验值得注意。

任卫东提醒,现在中国GDP尚未成为世界第一,尤其面临美国已经採取打压之势,在此情况下,再去宣扬当今世界已经陷入所谓新的两极格局,只会给美方对华鹰派提供更多「两极对决」的藉口。

正因如此,较之美方以包括新「两极论」在内的各种调调把中国塑造成华盛顿「不得不面对的敌人」,中方更应在认识到单极霸权仍是国际格局基本特徵的情况下,坚决奉行多边主义,推动世界继续向着多极化发展演进。打破美国单极霸权显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这又是国际秩序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两极 #霸权 #GDP #中国 #单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