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太多一直是肥胖的原因,但美国营养学会期刊的一篇研究挑战这个既定观念,认为吃太多已无法解释肥胖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肥胖一直是健康的杀手,许多人朝思暮想就是想瘦一点,运动、饮食、节食甚至断食,瘦身的方式百百种,然而归纳这些做法不外乎降低热量摄取、提高消耗,但这样的瘦身做法受到挑战。

●「肥胖是因为吃太多」的说法 已经过时?

想减重,就是减少热量摄取、多运动,而这样的做法是根据1个世纪以来能量平衡的理论,也就是我们消耗的比吃的还多才能减重。

但现在食物取得容易,又以好消化、精致化的食物为主,加上静态的生活型态,使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儘管专家学者不断呼吁要少吃多动,肥胖人口仍不断增加,例如世界肥胖联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就指出,全球的过重人口数由2014年的20亿人,到2025年将上升至27亿人。

而这篇刊登在《临床营养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认为,过量摄取和能量平衡已经无法解释肥胖,胰岛素和血糖导致的内分泌变化才是肥胖的主因,「因此吃了什么更重要,」波士顿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医师、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路德维希(David Ludwig)说。

胰岛素和血糖造成肥胖,或称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这个理论指出,当吃了高度加工或精致的食物,容易消化而让血糖上升,胰岛素便会分泌来平抑血糖,这个过程中会让脂肪细胞开始储存能量,供给肌肉组织的能量变少,促使大脑持续发出飢饿和进食的指令,导致吃进过多热量。

路德维希表示,要人去少吃来避免肥胖,长期来看是没有效的,而「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的概念是另一条可能道路,「减少好消化、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就能减少身体堆积能量,只要注意这点,不挨饿也可以减重。」

●胰岛素和血糖才是肥胖的主因?专家:无法凌驾能量平衡定理

从这篇研究可以发现,作者想用胰岛素和内分泌的说法取代传统的能量平衡理论,但国内专家觉得其实并没有理论基础。

内分泌新陈代谢科医师蔡明劼认为,胰岛素假说已经风行很久了,是减醣以及生酮饮食的理论基础,客观而言这个论点很好理解,也不难执行,让想减重的人不用去计算热量,只要大略清楚食物升糖数值即可,「但这只是达成热量赤字的一个辅助方式,并无法凌驾在能量平衡理论之上」蔡明劼也说,胰岛素假说终究只是「假说」,尚未被进一步证实成为定理。

而内湖恒新復健科诊所院长王思恒更直言,「胰岛素假说已经进棺材了。」以生酮饮食为例,吃生酮的人胰岛素会比一般人低,如按照胰岛素假说的理论,这些人体重下降幅度应该比正常饮食的人更很明显,但许多研究发现,正常饮食的人减重幅度反而比较大,因此胰岛素多寡对减重没什么影响。

●专家指出4个「少吃」盲点 还要克服愉悦感

该研究作者攻击传统能量平衡理论,其中一点就是「即便吃得少也无法减重」。蔡明劼指出,吃得少能减重基本是没错的,但一般人有4个盲点,因此自以为「少吃」,其实却不然:

1.一餐吃得少导致肚子饿,但下一餐却飢饿反扑吃得更多。

2.吃的份量少但热量偏高,一样会胖,例如有人一餐只吃1颗月饼,但热量却比1碗饭还高。

3.长期少吃导致身体进入节能模式,会更难减肥;相反的,如果吃得份量够且营养素均衡,但是热量少,就可以帮助减重。

4.吃得少,却无法持续下去。

胰岛素假说在食物的升糖指数上动脑筋,认为血糖不上升,胰岛素就不会分泌,脂肪细胞就不会储存能量,吃再多都没关系,但蔡明劼认为,这只对了一半,「酒、坚果是低升糖值的食物,但本身热量高,吃多了还是会胖;而少吃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其实也间接避开了很多高热量的食物,所以最后还是回到热量控制的原理上。」

食物的热量难抓,升糖指数又不一定准确,该怎么吃?「总归一句,吃原型食物、执行健康餐盘,1/2青菜,1/4蛋白质,1/4淀粉类食物,先吃菜最后再吃饭,这样做准没错。」

现在很多减重都强调「不挨饿」,王思恒则认为,吃饱不难,难的是达到热量赤字,又不会想满足口欲,「这个很难,目前也没有很好的做法,强制不满足欲望只会带来反效果,」所以王思恒建议,原型食物先填饱肚子,剩下的就吃一点满足欲望无妨。

文章来源: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康健杂志 #胰岛素 #减重 #肥胖 #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