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冠疫苗人口涵盖率逾6成5,换言之仍有逾3成的民眾未接种第1剂,可能是担心接种后发生不适而却步。疾病管制署今天举办「COVID-19疫苗与心血管疾病临床处置研讨会」,针对接种后可能出现的晕针、过敏反应,由心臟科医师解析,并提醒民眾勿因噎废食,应积极接种新冠疫苗。
目前国内新冠疫苗第1剂以BNT为主。马偕儿童医院儿童心臟科医师李必昌分享美国2020年12月开始接种BNT疫苗,12月14日至23日共施打190万剂,共21人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率大约百万分之11,20多岁至60多岁皆有,平均在接种后13分钟发生,86%的病人发生在30分钟内,全数病人经过治疗后皆已恢復。
接种后过敏反应以皮肤症状为主,包含红疹、荨麻疹、肿、热、痒等,另外呼吸道方面包括咳嗽、哮鸣、喘鸣、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喉咙紧缩、吞咽困难、鼻塞;肠胃道部分,可能出现噁心、呕吐、腹泻、腹痛;心臟血管方面像是头晕、头重脚轻、苍白、晕厥、休克;神经学方面,病患会觉得忧郁、焦虑、自觉快要死掉;也有部份患者出现尿失禁、子宫挛缩。
李必昌指出,严重过敏反应在任何疫苗都可能出现,但发生率极低,特别是新冠疫苗接种点的医护人员,都需要了解可能出现的症状或如何处置。他建议打完疫苗后应观察15分钟以上,高危险群须观察30分钟至1小时;如果民眾曾发生接种后过敏反应,应先向过敏科医师谘询检查后再打疫苗。
而国内新冠疫苗开打以来也陆续传出晕针的个案。李必昌说明,晕针在医学上称为「迷走神经反应」,各年龄层都有可能,但以年轻族群较多,可能在打针前、打针当下或是打针后5分钟内发生,从发生时间来看,和严重过敏反应有所区别。
李必昌提醒,迷走神经反应主要是疫苗注射的疼痛、紧张情绪、脱水、久站导致静脉回流减少、颈动脉窦较敏感等因素,导致副交感神经抑制心臟跳动、交感神经让血管放松,使血压降低。他强调,晕针其实并不严重,但需要注意的是昏倒时可能撞击到头部或发生其他意外,他也呼吁民眾不需要因此阻碍疫苗接种。
如何预防晕针?李必昌提醒,流汗会导致身体轻微脱水,因此接种场所应该保持通风、不燥热,以免加重晕针;如果在注射前已经发生头晕,可以安排躺下来注射。接种前可以先深呼吸,保持心情放松,设法转移注意力,不可空腹,前一日请勿饮酒、熬夜、过度疲劳,尽量有人陪同或搭车,不要自行走路、骑车或开车前往接种。
★中时新闻网关心您:喝酒过量,有碍健康!
★中时新闻网提醒您:酒后不开车,安全有保障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